中西混血长相_中西“混血优势”香港制造

亚欧混血家族的广东话家训      在生物学上,有杂交优势之说,从文化意义上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长期碰撞,必然造成两种文化的交融,并产生1+1>2的软实力。

香港,正是得益于“混血文化”,从而成就了现有的一切。

这是世世代代香港人经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果实,也是一种历程,一种千百万人不可抹煞的血汗与苦乐凝聚的历程,期间经历了新与旧的冲击、中与洋的结合、好与坏的取舍。

香港的自由的经济体系、完善的金融和法治制度,以及先进的营商配套设施、高效的行政效率,无不具备了“混血”的特征,不过其中最重要的“筹码”恐怕是香港的“软件”――人才:香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较之外国专才,港人拥有邻近中国大陆的地利和文化相近的优势;相对于内地,港人较早接触世界各地的文化,因而具有国际视野;再者,香港在经过多番经济转型后仍能站稳阵脚,主要是因为港人灵活变通,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配合敏锐的市场触觉,从而不断开拓新机,这些正是香港特色的“混血人才”特质。

港人的确是“混血儿”,但这个“混”字却建基于多元而包容而又坚守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之上。

西方学者经常感叹说“广东人是最难同化的族群”,不管广东人走到哪里,骨子里永远都是广东人,其语言、文化、习俗具有难以摧毁的顽强生命力,日本人曾经将这种执着、坚韧的现象称为“广东精神”。

而由香港制造的中西混血优势”,其基本架构就是由岭南文化衍生而来的广东精神,比如:始兴于19世纪 90年代,至今仍然如日中天的香港四大家族之首的何启东家族,虽是典型的亚欧混血儿家族,但家训却是:“一要勤力;二要银纸在手揸到实,千祈唔好跣手”――百分之百老广派头!      混血名人的中华血液      肤色越深的人基因越“霸道”,如果黄种人和白人婚配,后代的肤色一般偏黄。

从某种意义上说,籍贯大多为广东省的港人,其中华血脉也带有广东精神的“霸道”。

不说其他,下面这些香港名人都是中西混血儿,但如果不是事先言明,大家一般不会看出他们的脸孔并非纯粹的“中华烙印”――   李嘉欣,父亲为葡萄牙人,母亲是中国人,14岁担任广告模特儿、1988年在“香港小姐”选举及“国际华裔小姐”选举中夺得冠军后晋身娱乐圈;   左慧琪,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国人,20岁当选“香港小姐”亚军,在2002年代表香港参加世界小姐选举,同年入列“全球五十大美女”称号;   韩君婷,具有二分之一英国血统港人称之为“鬼妹”,是1997年“亚洲小姐”选举冠军,后加入亚视,曾参拍多出电视剧;   梁洛施,血统为中国+英国+葡萄牙,是英皇公司力捧的新人王,英皇有意把她培养成对抗张柏芝的新一代“少男杀手”。

刚一出道便接拍多个化妆品、饮品、MP3、食品等广告,同时致力在电影和唱片发展;   谢霆锋,有四分之一英国血统,其母狄波拉是中英混血儿;张柏芝也有四分之一英国血统,其母也是中英混血儿;杨恭如则有四分之一美国血统

文雅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父亲理查德・曼利是中英混血儿,1924年于上海出生,母亲克里斯塔・玛丽亚・曼利有波兰和奥地利血统,1933年于奥地利出生。

1995年 11月18日文雅丽与丹麦阿基姆王子结婚,1999年诞下长子尼古拉王子,2002年诞下次子费利克斯王子。

成为丹麦王妃后,文雅丽依然保持与香港的联系,1997年6月曾偕同丈夫回港出席香港回归纪念活动。

2005年 4月8日俩人离婚,她的头衔由“皇室殿下”改为“殿下”。

莫文蔚:从小能说流利的普通话      虽然大多数香港混血明星都懂外语,但他们都自觉地把粤语视为母语,尽管他们的血管里交织着两种文化的因子。

莫文蔚,就是广东精神的一个典型写照。

莫文蔚长得太中国化了,以至于人们很难想象她的DNA竟如此复杂:母亲是四分之一的波斯人,四分之一的德国人,二分之一的中国人;父亲是二分之一英国人,二分之一中国人,所以她的血统为波斯+德国+中国+英国。

不过,莫文蔚文化烙印却不如她的血统那样丰富,中国烙印占有最大比重。

在求学年代,莫文蔚香港文科状元。

她最感激父母,因为他们用心栽培和教导女儿。

莫文蔚就读拔萃女书院时获选为香港杰出学生,能说流利的法语、英语和普通话,而且精通古筝,在当时的香港实属罕见。

莫父莫天赐作为在香港出生的中英混血儿,曾在拔萃男书院教英文,也曾在裁判司署当秘书长。

虽然莫父只是“半唐番”,且是英文教师,但他极热爱中国文化,曾用10年时间译注古书《推背图》,也希望女儿多接触中国古典音乐,莫文蔚学弹古筝便是莫父一手促成的美事,她回忆说:“我记得,学弹古筝时我只是11岁左右,那个古筝几乎比我还高。

每次上课,都是爸爸替我背着又大又重的古筝

”“小时候我曾经想,将来我要嫁给爸爸……哈哈,因为他靓仔、人好,对妈妈好、对家庭好。

”      黄秋生:从小读《红旗》杂志,亲近中国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中西混血儿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因为他们有着天生的优势。

这种理论当然经得起推敲,但并不是绝对正确的理论,至少在黄秋生身上就是如此。

黄秋生香港著名演员,父亲为驻港英军,母亲为香港人,参演超过200部电影。

单亲家庭,家境贫寒,问题少年,从出演“变态佬”与反派角色,到两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两届“金像奖”最佳男配角……黄秋生的成名经历相当坎坷。

小时候,黄秋生经常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虽然容貌看起来更像是外国人,但又不会讲英语,感觉很自卑。

“我家里都是广东人,从小我妈就给我看一些中文诗词,我又喜欢历史,所以我比一般的香港人对中国的认识多很多。

黄秋生从小受到内地思想的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看一本叫做《红旗》的杂志……那时候是党的唯一在香港有卖的杂志。

我小的时候有一个老师,他是香港大学的大学生,是个‘左派’。

我有一些叔叔,也是‘左派’的,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念《毛主席语录》,大了之后又碰到一个老师是‘左派’的,哈,没办法。

小时候家里穷,加上所有条件、原因,就靠‘左’了。

”   在文化认同上,黄秋生具有深深的在广东精神的烙印,“混血”色彩倒是极淡,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当代文化思潮都极感兴趣,“年纪越大就觉得自己越中国。

”“我想我比其他香港人对大陆的认识更多、更敏感吧。

我一早就看到将来的发展方向会怎么样。

黄秋生说,他早就察觉到香港的电影产业有一天会转移到大陆。

多年后,言及1997年前的很多香港电影工作者,黄秋生依然很不客气:“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远见,他们以为香港电影永生不死。

你看他们的意识形态就知道了,对大陆人还是排挤,对大陆人还是觉得低等,你就明白他们不会知道将来是怎样了。

黄秋生这样解释那时候的港片:“港片的一大部分就是暴力、色情、乱搞、无厘头,这种就是港片

我说根本都不可能再有港片

”市场的萎缩,让香港电影必须依赖大陆市场的票房收入,而由于审批制度,港片固有的“特色”大都事先被清除掉了,“现在的香港电影干净了很多,我觉得好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