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学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高密科技大学曼微信

[摘要] 目的 考察卫生学校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以自我和谐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对363个卫校学生进行施测。

结果 ①卫校学生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高中生

其他2个分量表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应对方式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卫枝学生自我和谐,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关键词] 卫校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      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自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是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经验之间的协调。

ROgers认为各种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王登峰的研究发现自我和谐程度与大多数的身心症状相关显著,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

应对方式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应激环境或生活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做出认知评价以及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措施。

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

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防御反应和应对方式

已有研究探讨了成教大专生、军医大学生、本科大学生、女中专生等的自我和谐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而卫生学校的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人群,特别是作为农村医疗事业未来的重要工作者,对他们的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探讨越发显得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于2007年9月14日选择河南省卫生学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以整群抽样的原则,以班级为单位抽取不同年级学生363人。

年龄16~21岁,平均16.94±1.057岁。

1.2 工具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解亚宁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量。

1.3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

实际印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为90.70%。

所得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量表得分的比较 由于调查的学生的年龄和高中生接近。

所以本研究把卫校学生自我和谐量表得分高中生的结果进行比较,把应对方式量表得分问卷测查样本得分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表2。

2.2 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积极应对方式自我和谐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相关(P<0.01),积极应对方式自我的灵活性呈正相关,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呈负相关。

消极应对自我的灵活性无相关性,与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和总分呈正相关(p<0.01)。

2.3 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个体应对方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自我和谐的变异量,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以自我和谐总分和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考察2种应对方式的回归效应。

为了降低回归分析的共线性问题。

均对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Z分数),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适宜性进行了考察。

散点图显示。

各预测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回归方程的cook’s距离主要集中在0.00~0.079之间,表明在回归方程中不存在影响点。

显著性水平定为0.05,结果见表4。

结果发现,积极应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

消极应对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自我的灵活性有负向预测作用。

3 讨论      卫校学生高中生自我和谐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卫校学生优于高中生(P<0.05)。

这可能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特别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现在好多高中教师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关。

卫校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少,心态比较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面对现实,采取灵活多样的解决方式

卫校学生问卷测查样本在应对方式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密切相关,即采用消极应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而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卫校学生自我和谐

这与李吴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反过来,如能提升卫校学生自我和谐,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并对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重要的影响。

在应激状态下,个体由于对自我能力的不合理评价或对自己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而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内心冲突。

如果个体能以积极的态度,灵活的方式,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就会尽快地从内心冲突中摆脱出来,并且在此过程中个体应对各种困境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个体自我的评价不断得到修正,最终完成自我经验的再统一,达到自我和谐状态。

如果个体在应激状态下采取消极的应付方式,面对困境或自怨自艾,或退缩不前,或整日幻想,短期内也可获得一种自我和谐,但这种和谐是不稳定的。

一旦客观环境的变化超出了个体经验的覆盖范围,由于其缺乏有效应付复杂环境的经验,思维僵化,不知变通,很快就又陷入一种不和谐状态。

如此循环,必然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由此可见,在临床心理治疗中,纠正个体不成熟的应付方式,改善个体自我和谐状态,是维持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