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皮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前正中明显突出48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内痔基底;母痔区;搭桥术。

2004~2007年,我院采用搭皮桥的方法,应用于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共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为肛缘正中明显突出的环状混合痔患者,其中女40例,男8例,年龄18~70岁,病程1个月至40年。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或截石位,局麻或骶麻,术区常规消毒,铺巾,轻柔扩肛,检查痔核大小、分布及明显自然界。在痔核较大的母痔区,用小血管钳牵引外痔中间部分,组织剪作梭形切除,齿线下0.5 cm时内收切口,继续剥至齿线上0.2 cm,中弯血管钳纵形钳夹内痔基底及外痔部分,用圆针带7号丝线在内痔中上1/3处作“8”字缝扎,在结扎线上0.5 cm处剪除残端,剥离外痔皮下血栓,曲张静脉从和结缔组织。同法处理其他母痔或痔核明显者。对前正中外痔明显突出者,在偏1点和偏11点各作一放射状切口至齿线,使12点位皮桥宽约0.3~0.8 cm,潜行剥离其下曲张静脉从,血栓和结缔组织;在齿线下0.5 cm处,与齿线平行,用一把小弯止血钳横行牵拉,对合肛管肛缘皮肤,让其平整的贴于组织上再钳夹皮桥。在止血钳下用7号丝线结扎,钳上0.3 cm处剪去残端,完成搭桥术。修剪肛缘皮肤,使其对合成放射状,肛内置太宁栓,油纱,敷料包扎,“丁”字带固定。

1.3 术后处理 手术当天适当休息,控制大便24~48 h,抗感染治疗3 d,肛肠科常规坐浴换药,直至痊愈。

1.4 结果 本组全部病例术后切口明显水肿,肛门疼痛,均无残留赘皮,肛缘平整,无肛门狭窄。

2 讨 论。

环状混合痔,肛管皮肤和肛垫明显下移,因肛缘正中组织疏松,淋巴回流受阻,尤易水肿,临床女性多见。如果肛缘正中明显突出,处理不好,术后易残留赘皮,患者常有异物感,甚至发生炎症,形成炎形外痔再次手术。采用皮桥离断,断端缝合,术后易致水肿且拆线较痛;如果换药时,再给予修剪,也将增加患者疼痛,延长愈合时间。笔者认为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先行母痔区外剥内扎术后肛缘正中明显突出部分,会因肛管皮肤上移,肛垫复位,而突出缩小,再行搭皮桥术时,宜顺肛管方向,作放射状切口,彻底剥离皮桥下组织,以避免术后水肿、疼痛和残留赘皮。也可常规给予亚甲蓝1 mL加2%利多卡因5 mL沿切口边缘及基底部作点状及皮内注射,可明显减轻术后疼痛。

(2)12点位内痔明显时,宜先行内痔“8”字缝扎,止血钳钳夹内痔勿过多过深,宜靠止血钳下缘进出针,避免刺入肌层损伤阴道隔或前列腺,导致术后感染、出血、坠胀感等。

(3)搭皮桥时,不可将内痔黏膜与肛管皮桥一同结扎结扎宜在齿线下0.5 cm,尽量减少对齿线附近区域的损伤,避免其精细辨别能力下降和造成狭窄。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