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模式及早期抗感染干预措施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选俊,范江涛,赵维佳。

【摘要】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模式及早期感染干预措施继发感染模式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感染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病例,使用早期感染干预措施对照组病例,未采取早期感染干预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在有感染征象时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其余治疗方法基本相同。结果:10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发生率为自发性腹膜炎44.44%、肺部感染25.93%、尿路感染15.74%、胆道感染13.89%、肠道感染14.81%、败血症12.96%、真菌感染7.40%,病死率分别为 56.25%、50.00%、0、0、0、100%、100%,两组继发感染: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对照组分别为52.38%、33.33%、19.05%、12.70%,观察组分别为33.33%、15.56%、4.44%、0,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控制失败率对照组分别为63.64%、52.38%、100%、100%,观察组分别为40.00%、42.86%、100%,有差异,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以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最高,预后差,继发败血症、真菌感染预后极差,病死率最高。早期感染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败血症、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亦有助于感染控制。

【关键词】 继发感染重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治疗;预后。

重型病毒性肝炎继发感染是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采取抗感染干预措施继发感染有积极作用,对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有明显作用,我们2000年至2006年临床观察108例,设对照组6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院2000年至2006年住院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方案标准,年龄21岁~53岁,平均年龄34岁,男91例,女17例,急性重型肝炎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1例,慢性重型肝炎93例,并按病情分早、中、晚期,均无糖尿病、严重心血管病史,排除入院48 h内发生感染的病例。对照组63例,早期不采取抗感染干预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有感染征象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观察组45例采取早期感染干预措施,其余治疗基本相同。治疗前两组在年龄、病情上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1.2 抗感染干预措施

1.2.1 一般措施

单人病房,谢绝探视,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消毒2次/d,地面消毒2次/d,被褥床单定期更换,患者经常翻身预防褥疮,调节室温以患者舒适为度,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应严格洗手、戴口罩,对医疗物品或用物定期严格消毒,避免医源性感染

1.2.2 口腔护理。

3%碳酸氢钠液含漱,4次/d,不使用牙刷,及时处理口腔溃疡等疾病。

1.2.3 补充足够热量。

2 000 kcal/d左右,酌情输白蛋白、新鲜血浆。

1.2.4 口服乳果糖。

以2次/d~3次/d软便为宜,不能耐受者口服双岐杆菌或乳酸杆菌,对低蛋白性腹水者口服诺氟沙星0.4 g,3次/d。合理应用免疫调节剂胸腺肽100 mg~160 mg静脉点滴,每日或隔日1次,或胸腺素1.6 mg皮下注射,1次/周~2次/周,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1.3 观察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做血、尿、粪、痰和胸腹腔积液等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配以胸片检查,综合判断感染

1.4 临床转归判断标准。

治愈:感染完全控制;好转:感染的临床症状、体征、化验、胸片等指标改善;死亡:以感染恶化直接导致死亡。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