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省农业高校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方向。当代信息社会的贫乏者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也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农业高校是掌握了农业信息最先进,最科学的群体,所以,高校是引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关键词:关键词 农村信息建设河南省;农业高校;作用   1农村信息建设的现状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信息化”概念,落后于欧美等国大约20年。早期农村信息建设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题: 1.1农民获取信息渠道狭窄 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手机和固话主要还是停留在打电话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获取有用知识信息的层次;农信机、党员远程教育等其他农业信息服务难以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们要么只能下不能上,互动性、时效性不强;要么信息比较零碎,缺乏对农民有针对性的系统化信息。  1.2涉农信息系统推广使用面临难题 1)网络建设滞后。乡、村一级缺乏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信息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颈以及信息来源“最初一公里”断档。2)农民信息网络知识匮乏。很多农民根本不会使用电脑。另外,对信息的鉴别能力很弱,往往发生受骗上当的情况。3)电脑在农村还属于奢侈消费品,在农村普及困难。4)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参与度不高,存在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头热的现象。 作文 /zuowen/   1.3农业信息收集困难、传输方式单一、信息使用效率不高 “农业信息网”、“农经网”站点已到县、乡,每个点都有信息员,但信息员队伍不稳定。信息面源窄,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下载信息的多,上传信息的少;国内信息多,国际信息少;种植业信息多,林牧副渔业信息少;现状信息多,趋势信息少。  1.4农民信息获取成本高 对于目前农民收入而言信息获取的成本过高。由于农村居住分散,通讯、光纤铺设线路的成本高,造成农户使用成本过高。如河南巩义市农村宽带网络每月每户100多元,农民认为太贵。  1.5农业信息化人才和设备缺乏 农业信息服务人才总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这种现象在乡(镇)、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难以适应农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村子只有一台电脑,大多是上级部门淘汰下来的,很多村干部不会用更不会维护。  1.6重复建设,资源共享困难 1)网站重复建设,运营成本高。全省涉农网站有300多个,在信息内容方面大同小异;2)各部门、单位独立建设网站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硬件投入浪费。科技、气象、农业、组织、教育、通讯等各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信息服务系统,各系统都要配备电脑、电视、农信机等硬件设备,设备配套重复建设,浪费巨大,农业部门的信息权威性也受到影响。

作文 /zuowen/   2突出信息建设农业高校参与农村信息化发展实践  多年来,农村农业信息建设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环境。尤其是近几年来,农业部门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基础建设、体系建设、网络扩大、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等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稳定推进信息农村建设[1]。  为了加强信息建设,政府部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都做了很多的努力。从通过在县级建立网络平台逐步传播的“金塔”模式和开展“三农”服务热线等为突破的解决方式,重点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彰显出信息建设的重要性,全方位的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07级种子科学与工程2班学生,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王灵光,借助河南农业大学平台,流转土地66.7万m2,成立了以“厚德载物、力行丰民”为宗旨的漯河市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郾城区龙城镇建立了第一个科技服务站,以点带面,改善农作物种植及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66.7万m2土地的社员一年直接受益21万余元。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点播台是河南农业大学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创建的一个科普兴农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自开播以来,以一部热线电话架起了连接广大农民和校内外专家的桥梁。已播出科普节目540期,撰写实用性农业技术文章130~150万字,先后收到并回复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农民听众的来信约12000封,接听和回复来电10000多人次,热情接待各地来访农民200余次,较好地发挥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成为传播科技信息服务“三农”的优秀典范。 作文 /zuowen/   3农业院校对农村教育信息建设的支持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农业高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智力优势更好的服务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3.1农业院校的文献信息支持 作为农业院校,它拥有大量的农业方面的文献资源信息,如图书、期刊、电子资源,还包括很多在农村很难接触到但却是紧缺的资源,如农业技术,盛传专利、标准,法律知识等。但是由于很多农业院校的服务只对在校生开放,所以在这些资源的校外共享方面存在着很多障碍。农业院校应该积极利用学校中的农业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等方面做出实际调整,建立信息的发布平台,强化信息资源库,主动让农业知识走出校园,迈向农村。  3.2农业院校的网络信息发布技术支持 农村信息建设在市场的参与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信息网络的建设只能作为农村农业教育的信息基础,只是给农村农业提出了可以有效实施的手段。目前,我省涉及到农村农业网站相对较少,和信息化网路的发展不成比例。建设农业数字化农村,还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多元化支持,将各自的长处集合起来,为农村农业建设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支持。其中,农业高校应该依靠校园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建立帮助农村农业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心,形成与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体系,实现农业院校科技成果的共享和传播。为农村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集成和发布,为农民提供最新的信息化资料。

2011年1月16日,河南农业大学惠农科教信息港开通。一方面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科 毕业论文。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