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闸门 生命和梦想之间的三道闸门

2009年5月19日,江苏山友吴文洪攀登珠峰登顶后,下撤途中突发严重高山疾病。

不幸遇难,这在登山爱好者的圈子引起了很大震动,在哀悼这位悲情人物的同时,这一消息也引发了人们对这次活动、对商业登山运作模式的思考――是政策的铁闸不该给吴文洪放行?还是组织方的救援不力?抑或是吴文洪失去了理性自酿悲剧?   在生命和梦想产生冲突时,我们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生命,但是,在生命和梦想之间,能否有效地设置调节的闸门,使得梦想和生命之火同样永不熄灭。

登顶的诱惑,让许多登山者不顾现实条件,可是,当山顶就在眼前,选择放弃,更是了不起的事      山顶就在眼前 放弃更需勇气      8844.43米,珠峰之巅。

登顶的兴奋和喜悦没能赶走吴文洪的疲惫,极度虚弱的身子,此时被直扑过来的寒风吹得有些站摇摇晃晃。

努力站定之后,吴文洪从包里掏出一块横幅,交给向导欧珠。

这是去年他去四川地震灾区当志愿者时就一直保存下来的,他决定把它带到珠峰,为汶川5・12灾区人民加油。

欧珠将条幅举起来,展开,吴文洪举起了相机,将这块写有“江苏盐城中达足球俱乐部与四川灾区人民心连心”的横幅,连同欧珠和身后的白雪、蓝天永远定格下来。

在峰顶只停留了短短5分钟,欧珠便带着吴文洪匆匆下撤。

两人走走停停,等到达8750米的第王台阶时,已足足耗去了三个小时,严重的高山症让吴文洪开始神志不清,再无力挪动半步,他要求坐下休息会儿。

而这一坐,吴文洪再没站起来。

5月19日凌晨4点,这位来自江苏盐城的登山爱好者,盐城业余足球联赛创办人,把他的躯体和灵魂永远地留在了向往20年之久的珠穆朗玛。

据丁解,在尚未登顶的时候,高山向导已经发现了吴文洪身体的危险症状,但离梦想咫尺之遥的吴文洪没有听从向导的极力劝告,执意登顶

对此,一位有过无数次巅峰体验的业内专家非常理解:“珠峰对任何一个登山者来说都是个梦想,能站世界最高峰那是件很伟大很幸福的事,一些人就算能在珠峰大本营看一眼也觉得非常荣幸。

”   然而,吴文洪登上顶峰时已经比原定登顶时间晚了许多,在珠峰多变的气候下,这个行动很危险,但他没有选择放弃。

没有人可以拒绝登顶的诱惑,就连世内专家也觉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登山圈有句话叫做‘选择放弃更是件了不起的事’,尤其山顶就在眼前,人在这里选择放弃难度非常大。

”   或许在吴文洪心目中,选择放弃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梦想的破灭,但,一个冲动的决定,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这个悲剧的酿成,从吴文洪报名参加登山开始,就埋下了种子。

国家规定,凡是参加攀登珠峰人员,必须有参加过省级以上登山机构的登山培训的记录,但据知情人透露,吴文洪可能虚报了自己的登山培训记录。

人们可以质疑这一规定没有得到坚决的执行,但这个规定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弹性。

登山经验很少但成功登上珠峰的人也有先例。

”业内专家说。

使业余登山者对这次活动抱有信心的另一原因是组织者的资历,业内专家介绍:“组织这次登山的新疆乔戈里高山探险公司和西藏圣山探险公司,他们过去都曾经成功地组织过登珠峰活动,应该说有很多的经验。

”   “我认为,在这次事件中,向导没有失职。

”   接受吴文洪报名的乔戈里高山探险公司总经理杨春风认为,作为向导,只能尽力去劝阻登山的客户放弃登顶,而不可能去强制他,“难道用绳子捆起来,背下山去?但在山峰陡峭危险的路线上,向导自身也处在危险中,怎么可能再背或拖一个大活人下去?”   其实,吴文洪高山向导欧珠至今还在医院养伤。

为这次山难久久难以平静的杨春风痛心地告诫登山者:“看轻成败,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也珍惜他人的生命,自己的不理智还可能害了他人、向导、队友的生命!”   职业高山向导出身的杨春风对冒进冲顶的危险有着很深体会。

职业高山向导出身的杨春风,是新疆著名的登山运动员,有着10次次登顶慕士塔格峰、4次登顶博格达峰、2次登顶珠峰和1次登顶卓奥友峰的经历。

最初接触登山时,杨春风和许多登山者一样对冲顶也有着强烈的渴望,但也因此遭遇了准备不足冲顶未遂。

2005年杨春风攀登卓奥友峰时开始吸取教训,一旦觉得冲顶时机不成熟,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次时机不好,回去好好准备,下次再来,2005、2007年两次都是因为天气情况恶劣放弃了冲顶,直到去年,他才了却了自己8201米的心愿。

商业登山这种组织模式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专业的高山向导的存在,虽然并不能保证事故的完全避免,但却已经把登山中发生山难的概率降到最低。

过于依赖高山协作 有利有弊      成功登顶慕士塔格峰的北京登山爱好者罗艺,是很多“驴友”心目中的“强驴”,因为自创“海沙山”三项历险,他也成为圈子里的骄傲。

但在回忆起三次攀登慕上塔格只有最后一次才完成登顶的经历,他说得最多的却是身边的高山向导:“我自己登个顶不算啥,那些高山向导和协作们常常负重有时上下好几趟,他们才是真正的强人。

”   小次仁多杰这个1982年出生的藏族小伙就是这样一位高山向导,1999年进入西藏登山学校培训的次仁介绍说,他们在学校要进行很多项目的艰苦训练,如体能训练、登山理论、攀岩、英语、汉语、藏语、西藏概述等等,而且要最终从事这一职业必须拿到国家认可的高山向导证书,年纪不大的多杰的履历表上已经记载了很多的辉煌,作为向导他协助登山队四次成功登顶珠峰,多次成功登上慕士塔格等其他高峰   商山向导主要任务是保护登山队员,而高山协作则是把沉重的帐篷和氧气瓶运送上去,小次仁多杰所服务的西藏圣山探险公司有高山向导30多个,高山作80多个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前来登山的山友们生命安全,高山向导都会提供1对1的服务,这些高山向导在引路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登山者的身体状况如何,如果有队员有危险,往往三四个向导都会同时过来帮忙,小次仁多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客户安全,自己是否登顶并不重要。

小次仁多杰描述了他的个体工作,在海拔6000米时,向导必须要把手套、袜子准备好,以防止高海拔的降温冻伤冻伤队员,同时还要提醒队员必须吃早餐,否则登顶时体力不好,或者发生胃痛,都会影响下撤,他们需要注意的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要为队员把水烧开,否则会引起队员拉肚子。

“当时我们四个人由一个向导带,大家一前一后地走着。

比较分散。

强驴”罗艺回忆说,“而高山协作们要为我们背负很多补给的水和食品以及营帐,还要跑前跑后,询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其实他们是最辛苦的。

”   在小次仁多杰心目中,辛苦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完成任务,把队员安全地带下山来,但狂热的登山爱好者往往也是非常倔强的,这也给向导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时甚至会发 生冲突,小次仁多杰记忆比较深的一次是带一个外国登山爱好者的经历:“到了8300米的时候,我说他不行了,可他非要坚持。

”   小次仁多杰现在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他的氧气有点问题,结果到8600米时他把氧气就用完了,最终没能登顶,并且他走不动了,手和脚都冻伤了,幸好在两个高山协作的帮助下,把他背了下来,要是我一个人是解救不了的。

”   杨春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乔戈里公司在登山活动中登山队员数量和高山向导比例的规定,通常是每名向导最多只能为4名客户服务,以免超出他的能力而发生危险。

而他们所在的公司在具体的配备中又是高于这种要求的:每名协作只为2至3人服务,到了8000米以上的雪山则采取人盯人甚至多人盯1人的服务,服务的内容涵盖了队员衣食住行等几乎所有方面,客户几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人称为“保姆式”的服务。

“我感觉,服务的保姆化,有使前来参加的客户自身登山素养下降的趋势。

”杨春风说,“而登山者的素养,恰恰关联着安全,这一点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问题。

”   业余登山和专业登山共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登山水平,对于业余登山,要规范但不能打压,生命和梦想,同样值得尊重。

业余登山日益严格 尊重生命      加上吴文洪,今年攀登珠峰爱好者一共有三人遇难,中国、德国、捷克各一人。

而每年到了珠峰登山季节,南北坡两侧至少会有七八名登山遇难者。

随着商业登山的迅猛发展,中国登山协会对相关的组织者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定,登山团队须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或注册的登山俱乐部、登山社团予以组织,并由其代表登山团队统一办理登山活动有关手续,这意味着今后将不允许业余登山者不办理相关手续,随意进行攀登山峰活动。

《国内登山管理办法》指出,计划攀登山峰的团队须具备以下条件:经县级以上医院对登山者体检;配备的教练或向导须有合格证书;攀登海拔6000米以上山峰时,在进山前必须进行登山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参加登山活动者必须配备符合安全要求的器材、装备等。

问题在于,这些规定的执行力是否达到,而执行力的力度除了相关组织的责任心,实际上和规则的可操作密切相关。

据了解,类似参加过相应登山培训的规定,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而登山前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强度,也还没有一人量化的标准。

对此,吴文洪珠峰的活动组织方认为已作出了很大努力,“这次活动被限制、拒绝参加的人数,几乎跟最后来参加的人数一样多,”杨春风说,“所以,这次活动的门槛,事实上比以往都高。

”   按杨春风的说法,每次组织方在培训和筛选队员上,花了很多心思:“攀登慕士塔格峰的参加者,除了要求他们身体必须完全健康之外,还要求他们的一万米跑的成绩,要在50分钟以内,否则认定他的体能不足以应对攀登时的险恶环境,会拒绝他们参加”。

即使有严格的规定、科学的测试,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山难,登山这个高危项目,有着太多的不可预知性。

我国从1999年才开始探索商业登山

到今年不过才10年,还有很多经验需要在慢慢摸索。

尽管说山难还是在发生,但经过这几年的经验教训,山难相对还是在减少。

“近年的山难已经降得非常低,像慕士塔格峰,国内队员发生山难的只有两起。

”杨春风说。

同世界其他国家专业登山水平相比,我国从60年代中国登山队从北侧首登珠峰后就一直排在前列,而对于世界登山界的两大目标   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世界最高峰的攀登,中国登山队也都顺利完成。

衡量一个国家的登山水平,除了专业水平,当然还要包含业余水平。

对于5000米以上的雪山,业余登山爱好者是不可能独自去完成的,有了商业登山的介入,业余登山者队伍的扩大不言而喻。

业内专家说:“商业登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商业登山登山爱好者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登山技能和知识,只有通过商业登山这种模式,才能更好的保障登山探险的安全。

如果登山爱好者们什么都不懂就去攀登雪山,那风险就会更大。

所以不能说是出现了一两次山难,我们就从此压制、打击登山探险,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

”   正是由于登山运动代表着不畏艰险、用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因此能持具魅力。

深入人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认同、参与。

滑坠、雪崩、冰裂缝、严寒、高山病、全身衰竭……这些雪山上的众多杀手,潜伏在登山者途径的每一处,偷袭着每一位路过这里的人。

多少人会意识到,登上顶峰的光环,竟是生命来铸就的?。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