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中国游记

摘要:游记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受中国文人特别青睐的一种文学体裁,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构建人與自然审美关系为核心的游记文学中国渊源流长。本文分别介绍了中国游记的六个发展时期:魏晋诞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复兴期,清代衰变期,现当代新生期。同时,本文也详细介绍了徐霞客作为中国游记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成就与功绩。

关键词: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国游记发展史。

一、游记概说。

游记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众多文人骚客或受时局影响,或遭遇挫折,或醉心田园野趣,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寄情山水,而在这过程中,游记文学作为一种传达作者审美趣味、抒发其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便随着文人们的脚步应运而生。游记是受中国文人特别青睐的一种文学体裁,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构建人与自然审美关系为核心的游记文学中国渊源流长。1979年版《辞海》给游记下的定义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它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所至,即作者游程;第二,所见,包括作者耳闻目睹的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观感,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完整的格局[1]。

二、中国游记的发展历程。

我国游记分为六个时期:魏晋诞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复兴期,清代衰变期,现当代新生期。它的文体涉及到赋、书、序、记。每个时期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魏晋诞生期。

我国有关游览行旅的记载是由来已久的,而且,作为文体分类来认识,至少早在《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的分类里,就有了相当明确的位置。《文选》的当代研究者,常常愿意在第一层级上把《文选》所选诗文归为三大类——诗歌、辞赋、散文。值得注意的是,在《文选》的赋体下面的第二层级,就已经明确地分出了“游览”类、“纪行”类;而且,编选者又把与出行相关的“畋猎”、“纪行”、“游览”、“宫殿”4类依次紧紧地安排在一起,这正好说明,编选者在编辑《文选》之时就已经悟出了,行旅游览这些活动与体验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在此时期,中国第一部游记作品、郦道元的《水经注》影响深远。三国时期人著有《水经》。郦道元系统地对《水经》进行注释,就是《水经注》全书共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全文例义谨严。凡经文均以“过”字叙述水的流行所经之地,凡注文则以“迳”字作为叙述水的流经之地的标志。二字使经、注分明,全书无一处苟且。确定“迳见”(目验)的鉴定标准,强调实践第一的精神。这是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依亲历所见,订正材料,以定取舍。同时,其提出一个“经之误正”的论点,大胆指出经文水道的讹误,同时也对前人注经的旧解进行了驳斥。这种在尊经时代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展了疑古惑经之风,影响很大[3]。

(二)唐代成熟期。

在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唐代,游记文学同样繁荣昌盛,期间涌现了唐初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盛唐李白的《泛沔州郎官湖》、中唐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高潮迭起。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经伊朗、南达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至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华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盂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记事谨严有据,文笔简洁流畅[4]。

(三)宋代高峰期。

在宋代,游记文学的发展更进一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朱熹的《百丈山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产生了众多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师,然后他们大多在政治生涯上遭受了重大挫折,以苏轼为例,他万里投荒,九死一生,归至金山,作《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坡公将自己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出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成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其代表作前后《赤壁赋》体现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将其贬谪过程演绎得大气磅礴,也讲中国游记文学创作推向了高峰[5]。从宋代开始,中国游记文学开始产生了日记体和笔记体两种游记体式。两者的优点在于内容广泛,体制灵活,写法上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地叙述见闻游历,自由地抒写所思所感,自由地发表见解议论,自由地舒展才气。笔记体是一种随笔而录,杂谈琐悟性质的散文,后来又有“随笔”、“漫录”、“漫钞”、“杂谈”等名称。北宋苏轼的《东坡志林》、沈括的《梦溪笔谈》都是经典之作。日记游记又有作者自己旅游所作和因公旅行之作,所见所闻按照日记的方式写作,行程、游踪、抒情、咏史、绘景、评述,等等,可以随意挥洒。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等都是佳作精品。

(四)元明复兴期。

本时期内,游记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学都经历了一种明显的从低谷到复兴的过程。袁宏道的《西湖》与《虎丘》等、张岱的《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本时期内游记文学的代表作。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该书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由此可见该书在中国旅游学、文学地理学各方面享有的重要地位。

(五)清代衰变期。

进入清代以后,游记文学再次衰落,但顾炎武《五台山记》、黄宗羲的《匡庐游记》、王夫之的《小云山记》仍然在游记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五台山记》选自《亭林文集》。五台山历来被佛教奉为圣地,而作者则排佛。所以他游五台山,兴趣在考订,目的是排佛。本文便是以逻辑的结构,广博的征引,实地的考察,明确的论述,表达作者对佛教的看法和处置意见。它的主题是考订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的历史事实,从而澄清有关典籍的记载失实,证明五台山不是“文殊示现之地”,不是摄摩腾讲经的清凉台,而是中古一群佛教徒逃避现实的所在,“五台山”的名称也始见于北齐。这就说明,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是中国封建人士自己搞的,其实是为了逃避现实。而五台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物貌也易于避世。因此,作者又感慨于佛教迷信已久,影响深广,难以一时肃清,便提出了一个处置意见:把佛徒安置在五台山,使之与世隔绝,限制其活动和影响,以免佛徒和人民“两败”。显然,它确乎很少山水描写,没有闲情逸致,而恰是反对隐逸避世的,似乎不像游记。但是,处于作者的时代,出于作者的思想,他游五台山,记五台山,必然如此。在古代游记中,有一些爱国志士、进步学者所作的这样的游记,其实不少,可备一格。

(六)现当代新生期。

近现代以来,游记文学获得了新生。其中近代旅外游记中王韬的《扶桑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现代游记中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与《翡冷翠山居闲话》、巴金的《旅途随笔》、李健吾的《拿波里漫游短札》、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郭沫若的《今津纪游》、瞿秋白的《饿乡纪程》、郁达夫的《马六甲记游》、艾芜的《漂泊杂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俞平伯与朱子清各自写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冰心的《寄小读者》、庐隐的《秋光中的西湖》、萧红的《长安寺》;当代游记中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杨朔的《泰山极顶》与《香山红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天坛幻想录》,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都是十分优秀的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们越来越多,而游记作为旅游过程中游客情感的载体,也变得越来越平常。但是,在这些游记作品中,大部分都只传达了前文所说的所至及所见,其质量也远远不如上文所说众多名家名作了。

三、《徐霞客游记》与中国游记

成熟和成功的游记也许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认识,那就是作者把他实地考察和潜心研究的成果贡献给了读者,贡献给了社会;如果从文学的角度来考察,那作者就像是你的好友,他会以一个重游者的身份伴你同游。毫无疑问,《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徐霞客19岁时,父亲病故。三年服孝期满,徐霞客萌发了外出游历的想法,而贤德的母亲也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对徐霞客的决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年轻的徐霞客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历經34年,直到生命结束为止。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西南,包括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在徐霞客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着,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世人视徐霞客为游圣。

就像刘德谦在《中国游记记述类型与<徐霞客游记>的里程碑意义》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徐霞客游记》是与《山海经》并驾齐驱的亘古巨著,是与国家重要图籍“舆地志”互为表里的地理专书;中国游记实在很多很多,可是却没有能够超越《徐霞客游记》的著作。

作者单位: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沈雪明.“贬谪文化”现象与古今游记文学——以柳宗元、苏轼、郁达夫、朱自清、余秋雨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刘德谦.中国游记记述类型与《徐霞客游记》的里程碑意义[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1—13.

[3]徐云松,陈兰村.论《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J].浙江:浙江学刊,2005,(4):128—13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