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曲阜孔庙的感悟 [走进曲阜孔庙感悟东方圣城]

从没去过曲阜,对齐鲁风韵有一种莫名的向往。

走进孔庙,走近孔子,感受儒家文化,是我多年的夙愿,也是一个后来者对圣人先哲的敬仰。

火车到达曲阜是7日上午,从车站到曲阜明故城大约20分钟的车程。

宽阔的大街和高不过三层的沿街仿古建筑,给人以时间倒流的感觉。

刚上车,司机师傅就开始很自豪的跟我介绍曲阜:“曲阜城中有‘三孔两庙一陵’、‘三山二林一寺’。

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有祭祀中国元圣周公的周公庙,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颜回的复圣庙,俗称‘两庙’;‘一陵’是黄帝诞生地――寿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汉墓群九龙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称九山)。

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亲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诗、答对、分手处,著名文人孔尚任隐居处国家园林‘石门寺’,曲阜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古城。

”听着司机如此热情的讲解,耳边恍惚响起了夫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万仞宫墙      曲阜市街上很整洁,行人也不多,离城门还很远的时候,司机师傅又指着前方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告诉我:前边就是曲阜明城的正南门,也是进入孔庙的第一道门,这四个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万仞宫墙语出《论语》,说的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于鲁国大会诸侯时,叔孙武叔说“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

”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老师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老师的墙则有数仞。

老师的学问有我数倍之多,经过详细的研究,全面的探讨,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门以后,才能看到宗庙之美,在门外头你是看不到的。

”叔孙武叔听了这番话,顿时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无地自容。

后人为了形容孔子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言孔子学问有“万仞”,来赞颂孔子学问高深莫测,看不到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此景此境,感受着孔子故里人们的好客和热情,站在古代鲁国的“万仞宫墙”前,让人不得不去想象孔子时代的齐鲁大地。

护城河畔垂柳依依,青翠碧绿,让人不禁怀疑,几千年前,这里难道就是这般光景吗?是谁淡化了历史的痕迹?时光荏苒,流水潺潺,改变的只是人心,只是世道,历史如这城墙般,苍凉而又略带一丝落寞!      庙前五坊      下车进入明故城,几座门坊立在眼前。

用这么多的牌坊和门来表彰孔子,是历朝历代君主的最爱,似乎只有用石刻的牌坊和一道道厚重的门,才能彰显孔子思想对后人的影响,对那个封建社会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金声玉振坊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

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坊额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金声玉振”四个大字。

孟子对孔子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

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之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古时奏乐“金声”而起、“玉振”而终,击钟(金声)发金属之声,击磐(玉振)发玉石之声。

“金声玉振”用来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有始有终、完美无缺,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同时,“金声玉振”中“玉”字的一点不是点在“王”字下边两横中间,而是点在了中间一横的旁边,意在在赞颂孔子不偏不倚、不上不下的中庸思想。

玉振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

这桥名日:“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

依古制,天子之学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辟雍;诸侯之学必有半圆形流水,称泮池或半壁池。

古时考中秀才、有入学资格的学子,经泮桥入拜孔子,称为“入泮”或“游泮”。

古人读孔孟之书,企盼考入高等学府“入泮”,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因此“泮水桥”亦取“盼水”之意。

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有诗云:“独立皇陵侧,端居孔庙前。

千官皆下马。

一石冷无言。

”古代,只有皇陵和文庙才有资格设置下马石。

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徒步而行,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孔庙的尊严可见一斑。

棂星门坊位于泮水桥后,四楹三间。

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

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

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相传天上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古人认为此星“主得士之庆”,古人祭天,要先祭“文曲星”,孔庙设门名棂星,意在尊孔如同尊天。

太和元气坊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

“太和元气”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循环往复,永不泯灭。

至圣庙坊德侔天地坊道冠古今坊此坊后面是明代所建汉白玉至圣庙坊,上饰火焰宝珠,誉孔子为空前绝后、至高无上的圣人

后人为赞颂孔子,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遒冠古今”,以示孔子学说影响深远,以及对儒家“德”、“道”思想的赞誉。

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叫“天龙神狮”,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

居中的4只天禄,披瞵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庙内五门      跟着一个来自台湾的旅游团,沿着两侧柏树成茵的中轴线往里走,在台湾游客的一声声惊叹声中,迈过一道道圣人之门,感觉离孔子是那么近,仿佛马上就可以和孔子进行对话、交流!   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

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孟子曾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思是‘说,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能最担当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随和的,而孔子则是圣人里面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最与时而合的。

据此,雍正八年钦定孔庙正门为“圣时门”。

过圣时门两侧有东西二道偏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之意,即孔子学问,谁先学谁先受教诲,谁先学谁先成圣贤,这就是“先睹为 快”。

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

颜回道“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很难懂,叫“弥坚”。

高并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仰高门”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

弘道门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是当时孔庙的第一道大门。

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总结了先。

贤先圣的经验,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门下有两块石碑,东边的四棱碑是“曲阜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沿革变迁的历史,元代所立,史料价值很高,西边的是“处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大中门始建于金代,原为金代时孔庙的大门,明弘冶年间重修。

较弘道门长且狭,大门左右建有两掖门,东西各有绿瓦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改称“大中门”,今门系清代所建。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

离开中者,就不是正道,以此赞颂孔子不左不右,择乎正道的“中庸”之学。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

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同文门为宋代孔庙的正门,取《中庸》“书同文,行同伦”之语。

即文字要统一,有统一的文字才能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承古开新,随意造字就会造成混乱。

大门两侧无墙,形同仪门,是奎文阁前的重要屏障。

大成门始建于宋代,原为孔庙仪门,清代因大成殿而改为今名。

黄瓦重檐,雄伟壮观,前后有龙柱龙陛。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大成门”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笔,赞孔子是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大成门与承圣门、启圣门将孔庙分作三路: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大成门里左边有一棵挺拔苍劲的桧树。

据说,孔子在这里裁过三棵桧树,树枯而又发新枝,曾“三枯三荣”,当地有“桧树日茂孔氏日兴”的说法。

如今,孔夫子亲手种下的那棵柏树早已经枯死,只留下后人种植的柏树还生机勃勃矗立在千年孔庙,看尽浮云变换,世事炎凉。

奎文阎      穿过同文门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首的奎文阁

文阁始名“藏书楼”,原为收藏御赐书籍的地方,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

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为“奎文阁”。

“奎”为二十八宿之一,两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

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文阁高木质结构,坚固异常,几次地震,曲阜“十间房子倾者九,存者一,奎文阁岿然不动”。

楼上光线充足,四面花棂门窗,窗外四周有回廊,廊外雕有扶手栏杆,楼上存放历代帝王御赐的图书墨迹和珍版古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

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度藏的情况称赞奎文阁的建筑研究价值。

十三碑亭      奎文阁后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十三碑亭,习称“御碑亭”,内存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石碑。

各亭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驮碑,许多人误以为它就是乌龟,并说“龟有驮碑之力。

”其实它并不是乌龟,其名同��(bi,xi),是传说中龙的儿子。

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排行第六,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因为它是龙的儿了,一股平民百姓是无权用它驮碑的,凡是有��的碑,都应是御碑,若平民立这种碑,则被认为是欺天。

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t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金代碑亭中。

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所立,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水盘,约重65吨。

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经大运河、济南运到这里。

专家计算这幢碑13万斤重,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

曲阜本有好石头不用,要从北京运来,以示皇帝对孔子的重视。

一路上,让所有人嘘唏不已的是,几乎每座石碑都曾被毁坏过,重达几吨的石碑都被硬生生横向拉断,让人汗颜!杏坛   “杏坛”是孔子讲学的地方,相传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

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日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专为孔子讲学计算时间点香而用。

坛侧几株杏树,侧眼望去,红花摇拽。

站在杏坛里,遥想一下当年弟子三千围“杏坛”而坐,孔子传道、授业、解惑的盛事,不胜感慨,孔子对后人最大的贡献也许并不是他那些儒学思想,而恰l合是广布师道,授业于众的精神。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唯有精神方能永存!      大成殿      孔庙的主殿大成殿为孔庙的标志性建筑,一些虔诚的孔子“信徒”会在这里为孩子的学业祈求祭拜。

也许孔子也不会想到后人会忘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这些治学名言,转而向他跪拜祈求。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

它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棋交错,雕梁画栋,祥云缭绕,群龙竞飞。

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

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

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

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据说乾隆御驾的时候,这些龙柱都被红绫黄绸所包,生怕乾隆见过以后,龙颜不悦。

乾隆皇帝则十分开明,他认为孔子理应享受比帝王更高的尊崇,故明令不让在龙柱上挂上红绫。

然而当乾隆真正见到龙柱时,却被深深的震惊了。

天子依柱而立,沉默无言,只是不停地抚摸着龙柱,久久不忍离去。

大成殿内供奉着五圣十二先哲 17尊塑像。

五圣巨大的雕龙贴金神龛正中供奉至圣孔子,意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无上。

孔夫子在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

表现了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的神态。

像前的牌位上雕镂着金色盘龙,每条都摇头摆尾,腾云驾雾。

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孔圾;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十二先哲四配再外两侧为十二哲,东位两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

四配十二哲塑像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

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

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使用的乐器和舞具。

殿前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每逢孔子诞辰都要在此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大成殿之后,是供奉孑L子夫人亓官氏的寝殿。

寝殿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19岁嫁孔于,后生子孔鲤,贤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

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帧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工夫人”,叫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开始有寝殿专祠。

寝殴周围28根石柱上雕凤凰,每条柱子刻凤凰同龙的数量一样,叫龙凤呈祥。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殿内的《圣迹图》是明万历二十年据孔庙原存木刻《圣迹图》增补而成。

圣迹图》从颜母涛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

生动地记录了“宋人伐木”、“学琴师襄”、“问礼老聃”、“夹谷会齐”、“退修诗书”、“苛政猛于虎”等内容,形象地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殿正中“孔子为鲁司寇像”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之作。

西侧为晋代名画家硕恺之画的孔子行教像,习称“夫子小影”。

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

还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赞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之意!      两庑长廊      大成殿东西两侧有两排绿瓦长廊的房屋80间叫“东西庑”,是后世供奉历代先哲先儒的地方。

如汉代董仲舒,三国时诸葛亮,唐代韩愈,清代王阳明、顾炎武等,最后一位是民国时期的梁启超。

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

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诸如以上这些传承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这些先贤先儒们年代跨度很大,他们在其所生活的年代里,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传播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先贤先儒们对儒家思想的极力推崇和不遗余力的传播,才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长达两千余年而不衰,当之无愧地受到后人的崇拜和尊敬。

诗礼堂      因孔子教育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而得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便无以应对诸侯;礼的要义在于要求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沉着、郑重、认真其事,不可轻浮随欲,孔氏后人读书明礼,显亲扬名,所谓“钟鼎世族,诗礼传家”即源于此。

孔尚任曾因在此诗礼堂为康熙皇帝讲解儒家经典而受到赏识。

平时,此处为祭孔乐舞生习礼的场所,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

名木古柏,满载着历史的沧桑;历代碑刻,使后人尽享天下文章;断壁残垣,聆听着世事万象。

大成殿前徜徉,恍如呼吸圣人芬芳。

孔庙的时间虽然很短,却仿佛跨越了二千五百年时空,与孔子对话、与千五百年的中华文明对话,大哉孔子、壮哉孔庙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