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

马忠秋 朱红。

【摘 要】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制定合理的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网络素养教学载体和体系,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素养;内容载体;实施机制。

一、网络素养概念界定。

网络素养一词是由美国学者—麦克库劳提出,他认为网络素养包含两个层面意思:1、能够了解网络的使用方法;2、能够使用搜索工具在网络获取有效信息。而网络素养一词进入国内学者视线已是2008年后,随着网络用户的激增,国内众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网络素养进行定义。笔者在总结、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之上,认为网络素养不单指用户的上网能力获取信息的鉴别能力上网实践的控制能力,还包括利用网络技术丰富自身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问卷调查报告上的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显然已经成为“网络居民”中的重要成员,[1]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网络素养,进而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当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本次调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共计对4176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女生2414名,年龄多集中在20岁左右,所调查专业主要为经济、管理、设计、艺术等专业。他们主要的上网方式为个人电脑和手机,其中通过手机上网学生比例为94.1%,有些学生甚至在8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并使用手机、电脑等,他们普遍的“网龄”超过6年以上。

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网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根据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了半个小时以上,有64%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但用于日常学习的不足30%,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消遣生活中的无聊时光。他们上网最需要的网络功能是聊天通讯、影音游戏、网上购物等其每项比例都超过了68%。

2、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还停留在表层。

网络是一个大杂烩,各种信息鱼龙混杂,[2]70%以上的学生认为网上发布的信息半真半假,他们认为报纸在媒介传播中可信度最高。面对如此混乱的网络信息,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够较好的识别出直接信息的优劣,比如对于网上不文明行为,大部分学生表示不认同或者抵制;但是对于信息背后所赋予的价值取向、文化渗透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了解。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3.5%的学生会经常思考重大新闻信息背后所潜在的信息和社会意义。

3、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能力较为浅显。

89%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网络掌握水平一般或者还可以,能够熟练的应用网络软件,office、ps是他们最熟练的软件,有个别参与制作过网络软件的经历,但是没有参加过电脑网络大赛的经历;他们也会在手机上安装学习APP ,但只有39.2%的学生表示他们安装了也会经常使用。

4、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停留在自律意识上。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备较好的网络道德意识,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对于黑客入侵电脑,有67.1%的学生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他们还会考虑到侵犯知识产权、制造病毒等事件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但是关于人肉搜索、网络上色情暴力信息等,给予了很大的宽容,对于网络色情暴力信息,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表示这有违道德,应当严厉抵制,这表明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仅停留在自律意识上。

5、大学生希望了解更多和媒介素养相关的信息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10%的学生真正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但是79%的学生表示有必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他们希望通过此类课程来提高自己对网络的认知、辨别、选择、应用等能力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

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是一个广义词,它和学生信息素养有着某种相同之处,即能够快速而有效的获取到有用信息;[3]能够熟练地对信息内容做出有效评价;能够灵活而自由的利用信息;能够利用信息促进学习获取和个人发展有关的信息;能够对信息背后的潜在意义作出合理判断。再结合网络素养的有关内容和含义,笔者认为网络素养教育内容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意思,即网络知识学习;网络信息获取与应用;网络道德意识;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的媒介形式和文化形態不断出现,在这种背景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如何帮助广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认知能力、辨识能力、选择能力、应用能力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何难点,也是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的主要内容。

1、网络知识学习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4]加强对学生网络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显然已经成为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首选。网络知识学习是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网络应用软件、信息检索及基本应用能力;二是网络法律法规、网络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学习;三是指加强对学生网络思维能力培养

2、网络信息获取与应用。

网络信息获取与应用是网络素养教育内容最基本的能力,它又包含网络检索、认知能力、辨识能力、选择能力、应用能力

网络认知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网络获取信息能力,现实情况是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搜索工具获取自己想要的、较为简单的信息,但是基于专业化网络搜索能力较差。

网络辨识能力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辨识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真伪的眼睛,能够将网络中不良的信息有效识别出来,特别是对于隐藏较深的不良信息,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选择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判断、选择、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信息的合理性做出有效的识别、判断,并且选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信息

网络应用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加工、应用信息能力,主要包括分类整理能力、加工制造能力、传播能力等等。

3、网络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个人素养的具体表现,网络道德意识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规范,它是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核心,主要包含三个层面:①这里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相同,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②主要是对学生上网行为的培养网络道德意识不仅仅包括“严以律己”,也要求“严格要求他人”,使学生在他人和自我双重监督之下,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③加强对网络法律法规、道德意识的宣传,培养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实施机制。

从笔者掌握的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我国现有的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状态,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全靠自觉,任其自生自灭,这也违背了高校学生管理本质。[5]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作为新时期高校学生重要管理内容,必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更乐意通过自学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方式老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

1、构建相对合理的网络素养教学载体和体系。

网络素养必须作为对学生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不能任其“自由成长”。从教材、教师到人才的培养方案,都必须纳入正常的教学范围之内。[6]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执行:①设立网络素养教育课,该课程可以是线上教学,也可以是线下教学;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但是必须和学生的学分挂钩。通过课程的开设,由专业教师向学生传授规范而全面的网络知识学习网络信息获取网络道德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网络知识框架,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②在专业学科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也就是说在其它学科教学时,可以融入网络素养教育,特别是和网络技术相关的信息搜集、信息分类等教学内容,增加学生信息素养實践能力

2、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的主力军,他们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价值观很容易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色情暴力等因素的影响,[7]因此,我们要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上网提供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网路平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依靠个人学习,因此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把学生专注的目光吸引到校园网上,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的网络环境中提高个人网络素养;②为学生多提供网络实践活动。网络知识学习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最终还是为了给网络信息获取与应用服务,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网络软件应用大比拼,网络知识大拷问、校园图片处理大赛等等,使学生在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网络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③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行为规范,对传播不良信息、发表不良信息网络行为进行严格处理,从制度上严格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措施。

总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我们应当树立长远计划,通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实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协作之下,共同为我国网络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燕,袁逸佳,陈艺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多维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03)83.

[2] 黄发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1)28.

[3] 高建平,肖立新,赵宝新.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问题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02)36.

[4] 熊钰,赵晨,石立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J].高校辅导员,2017(04)41.

[5] 谭开荣,张正宁,何丽珍.网络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问题分析[J] . 文存阅刊,2018(03)72.

[6] 姚晓静.基于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J].才智,2009(26)241 .

[7] 黄艳梅.职业学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黄艳梅[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1)46.

【作者简介】。

马忠秋(1980—)男,学士,河南商丘人,江西服装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政、学生教育管理.

朱 红(1982—)女,汉族,吉林吉林市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