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特点与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传播,主张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者越来越多,本文以现有文献为理论基础,明确提出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阐述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分析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最后从学校、老师、个人、家庭四个方面谈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生 积极心理品质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是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忽视了那些心理健康学生教育,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片面关注自己的问题,强化消极品质

近年来,随着西方积极心理学思想和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个弊端,因此主张从积极心理品质入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者越来越多。

本文以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主题,对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探析,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出对策和建议。

1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提出的,20世纪末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并迅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和人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

积极心理学承认美德和力量等个体积极品质的普遍存在,但基于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不一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人们对美德的理解是不同的。

我国李自维根据对塞利格曼(2002)积极品质维度结构的理论构想,以及对专家、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问卷,再请专家审读等方式而形成,包含72个积极品质,分6个维度,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

2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国内研究现状   自2000年之后,国内兴起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大多研究主要是对积极心理的理论介绍性研究。

正是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人士开展了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两个特点:第一,一部分研究主要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论述研究,这些文献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理论和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等方面阐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第二,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也逐渐开展,这些研究成果为大规模测评中国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设计活动或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进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方向转型,同时也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性功能提供了依据。

3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   笔者于2014年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例,采用李自维编制的《当代大学生主要积极品质问卷调查表》对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3.1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特点 高职生具备善良、宽容等充满人性的美德,作为年轻人更为崇尚正直和勇气,但是相当多的高职生没有意识到自我管理和谦逊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为人处事缺乏谦虚谨慎,这也从高职生上课玩手机和睡觉现象较为普遍中体现出来,因此自我管理能力是高职生亟待增强的心理品质

3.2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特点 高职生知道信用、关注未来、有责任心、充实、人际吸引力、努力等积极品质的重要性,但是因为高职生多为高考落榜生,文化素质较低,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未来迷茫,缺乏关注未来、努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这一差距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各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大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提高自主规划、自我约束的能力。

另外,高职生认为非常重要但自身缺乏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人际吸引力,作者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当代的高职生多为90后,面对集体生活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

3.3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年级、专业和性别差异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不存在性别、专业差异。

这一研究结果与李自维(2009)的研究结果一致。

另外,一二年级学生在“人性与爱”、“自我管理与谦逊”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均为一年级学生高于二年级

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高中时代走来,高中时期学生的管理较为严格,一年级学生还在延续高中的生活方式,而二年级学生已经适应了相对轻松和自由的大学生活,所以在自我管理和谦逊上,一年级的分数高于二年级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对大学充满憧憬,更多感受到的是生活的美好和未来的向往,而二年级学生已经体会到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感受到大学生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摩擦,因此,在“人性与爱”这个维度的分数上,一年级要低于二年级学生

4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体系构建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高职生心理品质特点,提出学校、老师、个人、家庭四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培养的建构体系,只有全方位、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避免更多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还能更大化的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4.1 学校――树立积极理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并以此作为教职工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指引。

在理念引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勇气、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品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内容上可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覆盖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重点突出自我管理、谦逊、关注未来等高职生相对缺乏的积极心理品质

形式上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专题讲座、校园宣传等。

另外,还可以以辩论赛、运动会、专业素质文化大赛以及综合性文艺演出等为基本形式,在其中渗透积极、乐观、真诚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潜能,实现自我发展。

4.2 老师――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引导 教师、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营造好学善思的课堂氛围,关注学生正在经历的努力、满意等主观感受,同时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鼓励学生合理认知自己,有效管控自己,从而消除迷茫、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

课堂下,利用户外游戏、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团体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注重发现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所获得的快乐、尊重、真诚、自信心、坦诚、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品质,鼓励学生释放潜能。

4.3 高职生――增强自信,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 高职生多为高考落榜生,文化基础差,对学业不感兴趣,面对学业和将来的就业,与本科生相比较,多存在自卑心理,又由自卑心理衍生出对前途的无望、迷茫感。

因此,树立自信心对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极大的作用。

学生要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积极参加诸如文体表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院系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缓解他们学业上的压力,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学生根据自身学业、人际交往等不同情况,树立不同目标,达到目标即为成功,以此强化自信心、快乐、赞赏等积极体验。

随着积极体验的增多,积极品质的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力量的不断增强,这将成为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

4.4 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以其独有的优势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性格及心理品质的形成负有相当的责任。

在现实的咨询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因为父母教养不当,造成孩子自卑、自闭、恐惧等心理问题。

另外家长缺乏基本的心理常识,经常面对孩子的问题要么是熟视无睹,要么是束手无策。

因此鼓励学校、社会举办针对大中专学生的家长学校。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一方面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家长通过自身成长,引领孩子成长。

另外,家长要重视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交流,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官群,孟万金,JohnKeller.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8).   [2]李自维.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观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2003(2):81—82.   课题来源:唐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13ZD079。

作者简介:左力(1968—),男,唐山人,副教授,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