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的精华

[摘要]根据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改编的同名动画短片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有别于原作,它在2000年乌克兰的克罗克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荣获第七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充分说明了其改编的成功。

[关键词]老人与海;改编;成功。

电影和文学尽管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关系密切,文学不仅以自己的创作经验、方法和技巧影响着电影,而且还为电影提供了不少题材,很多文学经典名著都被改编成了电影。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甚至不止一次被搬上银幕或屏幕。在所有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版本中,俄罗斯籍动画大师亚历山大·佩特洛夫制作的动画短片显得别具一格,此片上映后,“不仅博得儿童观众的喜爱,更获得专家业内人士的好评,最后荣获奥斯卡奖最高荣誉。”影片的极大成功得益于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小说所作的改编

一、形 式。

(一)表现形式的改变。任何一件事的叙述都得借助于一定的表现形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是用小说的表现形式,即简洁准确的动作描写、洗练含蓄的语言文字、富有韵味的内心独白、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来叙述老渔民桑蒂亚哥的故事,表达他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丰富的意蕴的。应该说,海明威的叙事技巧是高超的,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些技巧不一定都适合电影。以前虽有不少人对这部小说作过改编尝试,但他们奉献给观众的实拍故事片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尽如人意。而佩特洛夫的改编独到之处,不仅在于他用了既有别于小说,也不同于一般实拍故事片的动画电影的表现形式,而且还在于他采用了特殊的制作方法,即以绘制油画的方式用指尖蘸着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最终通过夸张和主观性极强的可见的画面和可闻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这样,就使《老人与海》以全新的面貌再度出现在银幕上,让观众对它不得不刮目相看。佩特洛夫将海明威笔下的两万六千多个文字演绎成两万九千格画面和若干具象,再用专用摄影机和独特的技术将这些画面逐格拍摄串连,从而将观众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仙境般的世界。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就极为引人入胜:渔民们驾着小船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自如穿行,野兽在云蒸霞蔚的山间时隐时现,小鸟在蓝天白云下自由飞翔。好一派人、兽、鸟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景象!正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影片用它特有的方式表现了老人奇特的经历和丰富的情感。比如:用幻化成一条人鱼的老人与大鱼在辽阔的水域中一道漫游的镜头传递出老人对大鱼的爱怜和他对远离尘嚣的海洋生活的向往之情;又用在一束束从海面射进深水的强光点染下变得浓淡不匀和朦朦胧胧的海水的颜色象征老人和大鱼融为一体的亲密关系。总之,影片所展示的画面不仅色彩丰富、层次分明,而且鲜亮透明;不仅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而且渗透出厚重的质感和呈现出动态的美感。可以说,每一个画面定格下来都是一幅美妙的巨型油画。这些画面再配上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急促激越的背景音乐以及各种音响效果,不仅给观众造成极大的视、听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而且还使观众在感到爽心悦目的同时,受到精神上的洗礼。由此可见,佩特洛夫改用手绘油画动画片的形式来表现小说的内容和主题,不仅比小说的形式更直观直接和生动形象,也比实拍故事片更具表现力,同时也“开创了动画片意识上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对当代动画片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是改编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人物语言的删减。文学是靠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来叙事和塑造形象的。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穿插了大量老人小男孩曼诺林的对话以及老人的内心独白。这些语言在小说中无疑对突现老人的精神品质和传达人物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全部照搬进影片则会让观众觉得枯燥繁琐,并大大减弱小说的吸引力。因此,佩特洛夫在改编时,对这些语言进行了删减,只保留了其中很少一部分。比如:表现老人小男孩思念的自言自语 “但愿那男孩在这儿就好了”在小说中的不同地方重复了五六次,而动画短片只保留了一处,甚至连那句最能表现老人“硬汉”品质的、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也被舍弃了。取而代之的是画面中伴随着音乐、音响效果和自己吼叫声的老人与大鱼、鲨鱼艰苦卓绝的搏斗行动和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佩特洛夫也和海明威一样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但他靠的主要不是人物语言,而是镜头语言,即“以流畅的镜头来传递细腻的情感,以独特的构图和色彩构成勾勒出情绪的波动,用细节的处理完成对心灵的刻画”, 如前所述。

二、内 容。

(一)故事情节的裁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从介绍老人的职业、外貌特征、生活现状、人际关系以及所遭受的连续八十四天出海打鱼均一无所获的厄运等情况入手,进而描写了老人在第八十五天再度出海后捕到大鱼,大鱼却被鲨鱼吃掉,鲨鱼又被老人所杀的整个过程,最后以老人梦见狮子告终。佩特洛夫要将这样一个交待详尽的故事浓缩在只有22分钟长度的影片里,就必须对小说情节进行精挑细选,他剪掉了一些与主要内容没有直接关联的旁枝末节,而把画笔集中于展示老人在小船上的思想感情和所作所为,并将顺序也作了更为合乎逻辑的调整。他把小说开头老人小男孩的对话精简成几句之后放到影片的中间,而把小说中间老人的梦境作为影片的开端,以小男孩安慰疲惫已极的老人后独自跑向洒满阳光的远方作为影片的结尾,对小说主体部分老人的心理活动也作了些删减和浓缩。这种高度凝练的手法不仅避免了过多繁冗的铺陈,使影片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而且突出了小说精华,从而留给观众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思考。

(二)思想内涵的延伸。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个现代寓言,它通过老人的经历,肯定了一种孤独状态下和悲剧命运中不屈的人生态度。老人离群索居,除小男孩曼诺林之外,基本上不跟其他人来往。后来连小男孩也被父母接走了。所以,他才孤零零一个人在海上搏斗,也才注定要失败而归。他的处境和结局实际上象征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悲观。尽管小说结尾让人觉得老人还有着强者的追求,但自然法则不可违抗,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在捕鱼、斗鲨过程中的力不从心和失败而归后的疲惫不堪把自己本来就微乎其微的获胜希望一扫而光,老人的未来实际上仍然笼罩在一片灰色之中。海明威之所以要赋予小说这样的内涵是与他本人对人生的看法分不开的。而佩特洛夫的动画片在保留了小说主题中孤独、失败、不屈的关键性元素的基础上,还通过具有厚重质地和流光溢彩特点的巨幅油画画面形象地烘托出了人生负担的沉重、人生内容的丰富以及人生舞台的广阔,更通过对结尾的改编来预示了人生未来的光明和美好,从而让观众坚。

信,老辈人的未竟事业下辈人定能完成。这样,就不仅延伸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升华了它的意境,使观众在看过电影后对小说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人物形象的改造。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人物形象都至关重要,“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没有人物读者和观众就无法找到情感的寄托,无法随着故事的发展释放自己的心中所想。”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桑蒂亚哥是一个“硬汉”形象,海明威既通过他连遭厄运而不气馁写出了他精神上的乐观自信,又通过捕鱼斗鲨突出了他行动上的坚韧顽强,尤其是表现了他在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所以,他成了超迈人格力量的代表和精神上的强者。小说中的小男孩是作为老人唯一的伙伴、帮手、甚至依靠出现的,他不仅经常关心帮助老人,而且同情老人的遭遇,“男孩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在老人失败而归后,男孩“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作品后来又三次写到了他哭泣。而佩特洛夫在其动画片中对这两个人物都作了细微的改动,他不仅删去了最能表现老人“硬汉”特征的那句名言,而且也删去了最后老人又梦见狮子的描写,同时加进了老人刚出海时的两声轻微叹息和战胜大鱼后的气喘吁吁这两个细节,使动画片在展示老人性格坚强不屈的同时更突出了他的老迈。而在表现小男孩勤劳、善良、重情的同时则更强调了他的坚毅、刚强和乐观,因为动画片中的他不仅从没流过一滴眼泪,而且经常面带微笑,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应该说,改编后的老人形象虽不如小说中那样高大但更趋真实,小男孩虽没了小说中的脆弱却过于成人化。佩特洛夫试图通过这种改编传达给观众一个这样的信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从小男孩的身上,观众可以更多地看到老人获胜的希望。跟小说相比,这样的人物形象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心理需要。

总之,动画短片老人与海》并没有因其对小说进行了高度浓缩而内容空洞,也没有因其改变了原有的表现形式而魅力大减,它几乎可以和小说的伟大媲美!尽管正如小说本身就有缺点一样,改编后的这部影片也因老人桑蒂亚哥形象不够丰满,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不够充分而显得美中不足。但从这部短片中,我们依然既能够领会到海明威深刻的思想精髓,又可以感受到佩特洛夫深厚的艺术功力。因此,这部短片的确堪称电影改编中的精品。

相关热词搜索: 浓缩精华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