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局长的教育理想

打开文本图片集。

初识田征,印象鲜明的是他对教育的那份真诚。2008年年初,在北京一间简朴的宾馆里,记者见到了这位陕西省蓝田教育局长,听他用铿锵有力的陕西话畅谈教育改革,兴之所至,神采飞扬,浑身透着西北汉子火一般的热情。

作为一名教育官员,田征最显而易见的政绩,是全面改变了蓝田教育硬件环境。蓝田隶属西安,是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的贫困县,一年财政收入只有5000万元。而在任5年多,田征争取到的教育经费超过了两亿元。从中小学危房改造、普通高中建设、合校并点工程,到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一件又一件的实事,足以为他赢得务实、能干的好名声。田征刚上任时,全县500多所学校中有危改任务的就有400多所,近一半校舍是危房。如今,全县已基本消灭危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楼房化。

田征没有丝毫自矜,只是将这些看作分内事,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只是靠外部扶持,只有硬件更新,落后的帽子永远也甩不掉。”几年来,注重教育“软件”建设,以机制创新来改变人的精神,是田征坚持不懈的追求,在他看来:“我们可以没有钱,但精神不能比别人差,理念不能不新,管理方法不能不科学。”。

凭着这样一种不甘落后的强烈念头,田征教育管理改革入手,探寻改变蓝田教育的原动力,让每人可能、可为、可发展。今天的蓝田,不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农村教育实践,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摆脱了长期落后的尴尬局面。

一。

2002年8月,在做了几年县委办公室主任以后,田征带着领导振兴教育的重托,走上了县教育局长的岗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田征很快用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表明了改变蓝田教育的决心和勇气。2003年年初,他集中教育局、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以及中小学的骨干力量,組成一支137人的教育调查团,对全县教育状况进行“拉网式”调研

这项活动历时两个多月,22支调研小组分头走进全县每个村镇,对500多所中小学及教学点逐一访问。“就像一次教育普查,通过听、谈、访、议、评,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常规教学管理方式,等等。”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徐浪峰介绍说,“每次调研回来,还要进行分析总结,写出调研报告,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

这样的规模,这样的细致程度,在蓝田教育的历史上都是第一次。“我必须清楚自己的工作起点,才能决定下一步该怎么走。”田征说。

实际上,对蓝田教育的现状,田征并不陌生。在担任县委办主任以前,他就是县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副局长。那时候,田征跑遍了全县的川、塬、山、岭,不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教育资料,而且对教育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

位于秦岭腹地的蓝田,重山纵沟,河川交错,山岭面积占82%。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落后的经济形态,造成了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当年去葛牌镇调研的情形,田征一直历历在目。那里是革命老区,红25军曾在此建立苏维埃政府。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走进学校,看到的还是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教室里前边是桌椅,后边是铺盖,学生们晚上就住在里面。因为没有实验设备,实验课全凭教师比划。那里的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尽管这样的学校为数不多,办学条件不平衡却是不争的事实。而长期以来,教育粗放式的“一刀切”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一些学校的发展积极性,无怪乎有的校长曾发牢骚说:“城里学校条件好、生源好,我们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因此,早在担任副局长时,田征就曾尝试实行了“教育教学等级目标管理”。为了激励每一所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局按照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办学条件,把城区学校、川塬学校和山岭学校进行分片,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奖励条件,划片管理

如今,再次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上,意味着田征可以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不过,尽管在他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蓝田教育的大致发展轮廓,但他并不急于求成,也没有想当然,而是别出心裁地把这次调研当作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调研的整个过程,他都亲力亲为。为何要如此不辞辛苦呢?田征解释说:“这不仅为我的教育决策寻找科学依据,而且从更广阔的视角,对我的一些设想进行了验证。”。

调研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为田征即将铺开的教育改革“造势”。每一支调研小组都像一个宣传队,把教育新理念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渗透。田征更是亲自撰写调研报告,所到之处都激情四射地宣讲他的改革思路。

2003年3月的一个傍晚,在城关中学调研完毕,田征对校长说:“你给我找一间办公室,我要把调研报告写出来。”至此,整个调研工作已告尾声,田征的一整套改革方案也渐次成形。当晚,田征房间里的灯一直亮着。经过一夜奋笔疾书,洋洋洒洒近万言的调研报告完成了。田征揉着发红的眼睛,掩不住一脸的兴奋。

第二天下午,城关中学礼堂里人头攒动,坐满了调查团成员、各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蓝田县四大班子领导也应邀出席。这与其说是一次调研情况汇报,不如说是田征发表“施政宣言”。

“多年来,办学条件的不平衡性、管理对象的人本差异性、管理模式的低效性等矛盾,严重束缚着蓝田教育前进的步伐。”在“万言书”中,田征教育现状做了透彻分析。翔实的数据、生动的事实和迫在眉睫的问题,让台下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穷县办大教育,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面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认同差异,彰显个性,因地制宜,共同发展。”田征的话,一句句都说在大家心坎上。听到兴奋之处,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就在这份“万言书”中,田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梯次式动态目标管理评价体系”(以下简称“梯次发展评价”):“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它把学校管理评价分为三个维度:在纵向上跟过去比,考察绝对发展增量;横向上跟其他学校比,考察相对发展增量;此外还通过目标向的‘最近发展区增量’,考察目标落实情况。”。

在以后几年中,“梯次发展评价”成了变革蓝田教育的重要抓手。尽管在当时,对于田征描述的一切,人们还有些陌生,但从他自信的神情和洪亮的声音里,人们似乎看到了蓝田教育的新希望。

二。

关注全体,让每个个体都得到发展,是田征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他在教育实践上的深入,这一认识从最初模糊的、感性的、微观的职业自觉,逐渐升华为一种清晰的、理性的、宏大的价值追求。

田征是土生土长的蓝田人,出生于白鹿原上一个世代农耕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后,田征到村试验站里搞科学种田。大家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后生,准备推举他做村干部。而当时正赶上村小学里缺一名民办教师,从小对教师职业的崇敬,让田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为了教好村里的孩子,田征白天教书,晚上学习。“那时候,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成为公办教师。”田征笑着说。很快到了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心无旁骛的他报考了师范,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大荔师范。两年后,他被分配到蓝田白村中学,如愿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当时的白村中学只是一所乡办学校,在全县100多所初中里名不见经传,师资薄弱,条件简陋。但是,田征丝毫不以为苦,心里洋溢着初为人师的快乐。学校里正规师范毕业生很少,领导很器重他,第一年就安排他教毕业班兼任班主任。这让他更加心怀感恩,一门心思地琢磨着把工作干好。

“我俩当初一同来到学校,同教一门课。可是说实话,我的教学成绩总是不如他。”如今已是安村中学副校长的王景民笑道。记得当时学校设了一面“流动红旗”,用来奖励先进班级。可是,自从红旗挂到田征的班级门口,就很少再“流动”。

起初,王景民颇有些不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田征的班里听了一节语文课,不禁眼界大开。课堂上的田征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同时,他似乎有使不完的新点子:他讓学生在课前上台讲故事,锻炼表达能力;他把难懂的课文编成快板或顺口溜,学生们一学就会;他实行了“小先生制”,让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这些做法是我们以前闻所未闻的,可见他的确很用心地钻研业务。”从此,王景民开始虚心向田征学习。

而在田征看来,自己教育教学业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班级管理上的新尝试。那时候,一年到头班里就评四五名“三好学生”,多半是看学习成绩,获奖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怎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奔头呢?经过反思,田征大胆地实行了分层评价的方法。“我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在班里分别设置了‘五育并举全优奖’、‘争优冒尖优秀奖’、‘奋起直追超前奖’、‘不甘落后进步奖’和‘发展兴趣特长奖’。获奖面也从原来的不到10%,扩大到了将近30%。”田征向记者解释说。显然,这些自创的奖项不仅兼顾了全体学生,而且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期末,班里学生个个都翘首期盼,像过年一样热闹。

白村中学学生来说,能到田征的班里读书,都感到格外幸福。记得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田征学生畅谈新学期的感受。只见调皮鬼小朱抢先跳上讲台,大声说:“新学期有两件事让我真高兴:第一,田老师做了我的班主任;第二,我妈刚给我买了本新字典。我一定好好学习,重新做人。”教室里顿时乐开了花。

当时闭塞的环境和落后的状况,反而给了田征一方施展才华、自由探索的广阔天地。学校里很多老教师只有中学学历,自知水平有限,又碍于面子,经常在私下里“偷师”。“田征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了很多教学心得。有时候,他出去上厕所的工夫,都有人跑来翻看。”老教师马养初曾和田征住一间宿舍,至今还记得这样的趣事。

除了暗自佩服他的水平,田征的为人也让大家交口称赞。1982年冬天,田征喜结良缘。校长张宏钊嘱咐说:“你安心度蜜月,班里的事我替你安排。”没想到才第三天,田征就上班了。“我都准假了,你跑来干什么?”张宏钊责问道。“没关系,我和媳妇又不是隔十万八千里,经常能见面。”田征笑着说。原来,他的爱人和他同在一个乡任教。眼看期末到了,两人都放不下学生,干脆提前返校。

事业上的精进与投入,很快让田征脱颖而出。1983年春,乡里举行语文知识竞赛。在田征的辅导下,白村中学学生一举夺得了全乡第一,人们不禁对这个才任教两三年的毛头小伙刮目相看。此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的一些做法逐渐在全校推开。没想到,两年以后,一向不起眼的白村中学,竟然奇迹般地跃居为全县教学质量的第一名,而田征的班级更是在全校名列前茅。

1985年,在全校师生的一致拥护下,年轻的田征被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

三。

1989年,西安市教育工会第四届年会,全市各区县中小学校长会聚一堂,研讨教育教学改革。当一位身材敦实、浓眉大眼的年轻教师上台发言时,台下一阵窃窃私语:

“听说他叫田征,是蓝田白村中学副校长。”。

蓝田来的?那儿年年全市老末,能有什么经验?”。

“不过,这个学校近几年一直是全县第一,看来有一套。”。

提起当时的情形,田征笑道:“也难怪,那是学校首次参加全市会议,谁会在意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尽管他们是县教育局推荐的唯一典型,但大家的目光都盯着那些名校。他们的材料孤零零地摆在一旁,无人问津。

那天,当田征讲起教育教学量化管理的实践,人们都一脸新奇。等他走下台,立刻有几个校长围着他询问详情。“当时我们是全市唯一实行量化管理学校。从此,人们都知道了白村中学,开始前来参观学习。”。

说起实施量化管理的初衷,还有一段小插曲。有一天,他去朋友家串门,无意间在书柜里看到日本人石川馨的一本著作———《日本的质量管理》。随意浏览几页,田征很快被吸引住了。

那时候,田征刚当教导主任,心里有很多困惑。在这样一所学校里,怎样激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呢?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果总是指手画脚,显然不妥。一时间,千头万绪,让他不知如何下手。

《日本的质量管理》虽说针对的是企业管理,但很多观点让田征颇受启发。石川馨是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书中详细介绍了他的质量控制理论,其中的一条重要管理思想便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有关教育管理评价的书籍很少。这本《日本的质量管理》,田征反复研读,到最后连书皮都翻没了。借鉴现代企业的量化管理方法,他推出了“教育教学量化管理积分制”。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