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叙利亚维和部队 [采访驻非中国维和部队]

2月26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行4人组成的报道组乘飞机赴非洲采访中国驻利比里亚和刚果(金)两国的维和部队拍摄系列报道《走进非洲维和》。

这是中国电视记者第一次赴利比里亚采访,也是对中国驻非洲维和部队进行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景式报道

该系列报道,不仅仅围绕维和部队做文章,而且将记者离开北京赴非洲报道活动作为报道对象,通过记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让中国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非洲,了解中国维和部队奔赴非洲的鲜为人知的曲折经历,了解利比里亚和刚果(金)人民身处战乱的动荡生活,展示中国蓝盔部队非同寻常的异域经历和中国政府对世界和平所担负的庄严使命。

非洲采访报道组一行4人,全部都是共产党员,作为报道组组长的冀惠彦曾被评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

近几年来,冀惠彦同志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下,多次奔赴酒泉卫星基地、内蒙古中部草原,出色完成了神舟四号、五号飞船的报道;5次随中央电视台赴伊位克报道组进行战地采访,及时发回消息;疫情肆虐,冲在一线采访,全程报道了小汤山医院救治非典患者的全过程;洪水泛滥,赶赴淮河抗洪一线,在大堤上发回多篇报道

可以说,有重大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另外3名也都是身手不凡的优秀记者

采访组在组长冀惠彦的带领下,组员梁欣、王安民、张大立,于3月1日晚到达利比里亚东南部城市绥德鲁中国工兵、医疗分队驻营地采访,至4日早返回蒙罗维亚。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良作风和人格魅力,深深感动了那些远离祖国,身在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的官兵们

记者们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2月28日深夜采访组一行抵达蒙罗维亚,第二天早上6点,他们就随中国运输分队的车队向第四战区挺进。

一路采访拍摄了运输分队官兵长途运输的艰辛生活, 500多公里的路程有380公里是沙土路,凹凸不平,他们整整在路上颠簸了14个小时。

临近傍晚,采访组遇到了正在进行道路抢修作业的工兵分队道桥二分队官兵们紧张忘我的作业场景,令记者们感动不已。

他们不顾旅途疲劳,下车采访,到达绥德鲁工兵营地已是晚上8点多钟。

晚饭后,他们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承受着服用防病药物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忙着撰写文稿、编辑画面、传送图像,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点。

此后的两天中,都是如此。

第二天又赶赴70多公里处的道路抢修一分队进行采访

时近中午,阳光暴晒,空气闷热潮湿,气温高达40℃,采访组成员身上的汗水同作业的官兵们一样,浑身湿透。

记者梁欣肩扛15公斤重的摄像机,一气拍了3个多小时,由于出汗过多和连日的劳累,险些晕倒在现场。

拍摄野外取水的镜头,记者们跳到两米多深的坑下、站在突出的树干上进行拍摄,一直忙到下午2点多才顾上吃午饭。

记者们和维和官兵建立了真挚情感。

听说中央电视台记者要来采访维和官兵们都有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通过媒体反映的愿望。

采访组的同志尽管深知报道内容要以分秒论,但仍然是抓紧一切时间,冒着酷热,到施工作业一线尽可能多采访拍摄

记者们把炽热的感情投入到新闻报道中,及时地将维和部队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环境里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展现给祖国人民。

让祖国人民为这些为国增光的中国军人感到由衷的骄傲。

维和部队反映,在记者们身上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准。

维和官兵面前,采访组的同志不摆任何架子,不提任何要求。

他们平和、亲切、家常式的采访语言,让每一名官兵感到可亲可近。

采访组成员临行时缩减行装和生活用品,给部队带来了急需的工程机械零件和官兵们家中亲人的照片、信件,带来了“战士网吧”盼望已久的网卡……他们说,记者们既是代表祖国和人民对维和部队的慰问,也是对维和官兵的鼓舞,更加激励着维和部队当好和平使者,完成好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努力去为国家和军队争光。

为此,中国赴非洲维和部队中央电视台发出了感谢信。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