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背后的隐喻和象征|隐喻和象征

关键词:苏童 碧奴 名字 女性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苏童的小说《碧奴》题名的破解来探讨小说内含的丰富象征意蕴

探讨作者如何将性别视角阶级视角以及明暗线索的双重演进隐含其中,进而达到对女性温情文化的颂扬与重祷和对男性文化的讽喻与否定。

一部精心建构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别致的名字

一个别致的名字就像一扇窗子或说一双眼睛,透过它可以使人窥视和推测到整部小说的意旨。

并且好的名字还会对读者形成一种有力的期待和召唤,它会唤起读者储存在记忆中无数的丰富的文学想象,让读者在丰富的文学想象中暂时忘却尘世的硝烟,而置身于作家用语言所建构的文学时空中,从而使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和愉悦,并在解脱和愉悦的同时完成对现实矛盾与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凡是优秀的作品,大抵都有一个这样的名字

苏童的小说《碧奴》正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从“碧奴”这个名字我们不仅可以推测到整部小说的主题意旨,而且会在层层的破解中发现小说所蕴藏的丰富象征意蕴

通过通读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小说主要采取一种女性视角阶级视角,站在他者立场,来对现实文化进行反思与影射,从而建构起小说丰富的象征意蕴

而这种女性视角阶级视角首先从小说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行不端。

而对作家而言,名不正,则言不畅。

因此小说正是通过一个别具匠心的名字来涵盖他对整部作品的运思与建构。

小说有一个颇有意味的名字:“碧奴”。

乍一看这个名字小说的内容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毫不相关,但在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回头重新审视这个名字以后,我们会发现小说名字实在是别有用心且是意味深长又意蕴丰厚的。

它应该是作者精心巧妙构思的结晶。

首先,从整体上看“碧奴”是一个女性化的名字,由此暗示出小说写的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其次,从单个字分开来看,“碧”属于青绿色,象征着蓬勃的生命,是生命原始的色彩,它使人联想到孕育生命的大地和大地粗野的生生不息、养育万物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它就和同样承担生育功能的女性暗暗相合,于是女性色彩又暗含其中。

并且在深入阅读作品后,我们会发现,“碧”是笼罩小说的主要美学色彩小说中有多处用到碧之色彩

如作品的主人公碧奴就是来自青云郡;与她相伴为其引路的是青蛙;以及小说不断转换的地点:蓝草涧、百春台、青云关、芳林驿等都使人联想到碧的颜色。

小说取“碧”而不用“绿”,从语词审美情感功能色彩来看,这里又暗含着一种原始古典的诗意、典雅的味道、色彩含义,据此又可推测出小说写的应该是一个有关古典女子的故事。

这个古典的女子就是小说中的孟姜女

另外“碧”字,对一个稍有古典文学诗词素养的人来讲,它又会显示出更加丰厚的含义

我们知道“碧”字一再出现在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的描写中,一个“碧”字,不知会唤出我们文学诗性记忆中多少个美丽的古典青春女性形象。

最早的是《诗经・周南・关雎》篇中那位在碧水河畔采掇绿色荇菜、令人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以及《诗经・邶风・绿衣》中那位令人思念的身着绿衣的美丽亡妻。

其次《汉乐府・陌上桑》中那位“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的美丽采桑女子秦罗敷,再有就是《孔雀东南飞》中拥有“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而“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美丽女子刘兰芝。

至于有着色高手之称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更是用碧之色彩含义我们塑造了一批美丽青春少女形象。

至于其他古诗词用“碧”字暗示女性含义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这一切都暗示出小说女性色彩视角

而从以上用碧之色彩含义来暗示的女性形象来看,我们还会发现两个特点。

其一就是这些女性大多具有忧郁的气质、不幸的结局,带有悲剧的色彩,于是忧郁、不幸、悲剧就构成了“碧”字的主要美学基调色彩

进而一个“碧”字的使用,就这样巧妙地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而在小说中与“碧”之悲剧美学色彩直接相对应的就是“哭”字。

孟姜女“哭”长城。

其二就是这些女性形象不但是青春美丽的,而且几乎都不是普通的一般女子,而是有着鲜明的个性、敢作敢为且富有诗意传奇色彩的女子。

由此又暗示出小说用“碧”字来塑造的女性一定是一个富有诗意神话般传奇色彩女性,那么这个女性的诗意神话传奇是什么呢?这个诗意神话传奇就是在小说孟姜女用真诚的眼泪哭倒了万里长城。

从而小说女性视角和主要内容含义就在这个“碧”字的多维阅读视角中清晰地凸现出来。

这是小说在初始自然层面的含义,也就是说小说在故事层面本身的含义,因为小说首先是一个供人阅读的故事,其次才是进入意义研究层面的小说,或更确切地说为文学读本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本。

这样,如果我们接着对小说名字的第二个字即“奴”字进行研究和分析 ,它的即小说的社会学含义又会凸现出来。

“奴”字是个会意字,它左边是个女字旁,从女而来,暗示小说女性视角,这里姑且不论。

而它右边是个“又”字,“又”字在古代汉语中为“手”,因此整个“奴”字的意思是:用一只手将一个女人按倒在地。

于是小说作为文本的丰富深刻的社会学含义就在这里面含蓄地凸现出来。

“用一只手将一个女人按倒在地”,它意味着什么?十分明显的是它意味着战争,意味着压迫。

一只手是谁的一只手?很显然,它是一只男性的手,同时这只手又可以代表着武器,而有武器的地方,必会发生战争。

那么是谁和谁的战争,谁压迫了谁?是一只男性的手将女性按倒在地,很明显的是它既是两性之间的战争,更是强者对弱者的战争,优势阶级对弱势阶级的压迫与战争。

于是小说暗含的性别视角阶级视角,以及对阶级压迫的批判,在这里就得到间接的暗示。

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底层被压迫者,对弱势阶级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与批判,进而达到对男性文化的批判。

而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阶级视角和对战争的批判是小说的一条暗线。

小说明线叙述的是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去万里长城寻夫,而暗线叙述的是战争的始终进行。

于是明线叙述的是一个女性千里寻夫的爱情故事,暗线叙述的是男性群体间、阶级间压迫与战争的故事;明线采用的是女性视角,暗线采用的是阶级视角;明线采取的是讴歌和赞颂,暗线采取的是讽喻和批判。

明线、暗线同时进行,互相推动,将小说叙述推向高潮,作者的颂扬与批判态度在此不显自彰。

同时正是这种双重视角、双重线索的交叉映照与推进,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而且深化了作品的隐喻功能,加强了小说的悖论和反讽色彩

而这种双重视角和双重线索在作者精心构思的小说名字――“碧奴”中都得到了或明显或含蓄的反映。

同时,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个精心构思的小说题名来影射暗示小说深藏的丰富象征意蕴

那么苏童这篇小说丰富的象征意蕴是什么呢?这就是作家通过对孟姜女神话传奇的重述,他要追溯的,是人类文明源头的母性文化;他要重新找回的,是我们失落了已久的那颗纯朴的心;他要使我们重新认识的,是对一种久违感情的认识;他要掸去的是浮在以理性文化为代表的男性文化上厚重的灰尘:这就是贪婪、自私、冷漠、格式化、狭隘,为物欲和功利所充满,永不知足。

因此对孟姜女的认识,就是对一个性别的认识,对人性另一面的认识,对一颗柔软心的认识,对一个弱势阶级的认识,对与我们同行并处的他者的认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小说采用的是一种女性文化的视角,它表现了一种对女性温情文化的怀恋和重新追溯的历史冲动与渴望。

这应该是作家苏童在这个消费文化君临天下,解构主义甚嚣尘上的无根时代里,对孟姜女哭长城神话传奇进行重述的主要目的,也是小说所蕴含的深层象征意蕴

另外,苏童写这篇小说的初衷固然是由于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重述神话”项目的邀请,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通读小说后,我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一部应景之作,它没有一般应景之作的弊端,作者不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作者并没有游离作品之外。

相反我们在作家充满才情和想象的飞扬恣肆的类似神性话语的叙事中,惊喜地发现了作家对写作的投入,他不仅找到了感觉,而且找到了一种最好的写作感觉,处在一种最佳的写作状态里。

因此这不是一篇普通的小说写作,而是一种充满神性的小说写作,而且这种神性写作越在接近尾端,越趋于高潮。

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在写作中作家完全摆脱了现实理性思维的羁绊和物理时间的束缚,是在一种忘我投入的写作状态里,置身于用想象编织的神话时空中。

因此写作始终充满着一种神性的想象、渴望和激情。

在对一种“不可能”的神话叙说中,用一只生花的妙笔,穿越世俗的物欲和腐朽的思想,穿越习俗的势力和僵化的成见,让男性世俗文化的刻板、庸俗和暧昧,在一个弱女子――孟姜女真诚眼泪的折射下,重新透射出女性温情的光亮和希望,从而抵达心灵和信仰的彼岸。

在这种层面上说,小说不仅仅是对神话的重述,而更是一种隐喻,一种对以男性文化为代表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人性发展的深刻反思、否定和批判,因此小说不仅是对神话的重述,更是一篇深刻的寓言。

这一切具有寓言性质的象征隐喻都包蕴在作者精心构思的名字――“碧奴”二字之中。

正是在对小说名字――“碧奴”二字的拆分组合的层层索解中,揭去了笼罩在作品之上的层层面纱,发现了作品深藏的象征意蕴

我们通读完小说以后,再重新审视这个名字时,我们会发现作品的名字实在是独具匠心而又耐人寻味的。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赵彬,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苏克军: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