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金的绣口锦心_曹云金

曹云金,80后相声才子,郭德纲的徒弟,兼做主持,偶尔也演演影视剧。

舞台上、聚光灯下,曹云金说学逗唱、帅卖怪坏,反应机敏,口才绝佳,舞台下、生活中,曹云金绣口一张,锦心一片,亦庄亦谐,道尽人生。

说自我熠熠个性色   曹云金从小爱听相声,自称“高级相声爱好者”。

2002年,16岁的他放弃了学业,戴着棒球帽,拖着重重的行李从天津来到北京,加入北漂一族,不久拜在郭德纲门下,成为郭德纲的学生。

谈起自己与众不同的爱好和选择,曹云金这样说:   “自己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取得好成绩,顺利考上大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之后娶妻生子,安静而幸福地过一生,这应该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

但我觉得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不敢说我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但如果这件事我喜欢我就一定会坚持,如果我不喜欢,我想我就不会去做。

”   曹云金算得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愿意按部就班地滑过常人预设的轨道,却给自己找了个很少有人走的小道。

在常人与自己的对比之中,彰显了曹云金的深思熟虑,“如果……就”、“如果……就”的正反对比,字字句句熠熠闪耀着个性的光辉。

师傅拳拳感恩情   在众多徒弟中,郭德纲曹云金是比较严厉的。

这也符合孔夫子“因材施教”的原则,谁让曹云金这么调皮呢?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曹云金慢慢有了点名气,说起师傅曹云金总是充满了感激:   “一次,师父检查我学的成果,我刚搭了个架子,他就呵斥我‘重走,回去’,等到一说开场白,又得重新来过。

……我没学艺之前先学规矩。

跟着师傅在外面演出的时候没坐过,这屋里有座也没有坐。

感谢他把我带上这条‘不归路’,感谢他把我‘带上道’。

”   曹云金记着师傅教导自己的每一个细节,娓娓的回忆中流露出对师傅拳拳真情,真不愧是郭德纲的徒弟,感谢师傅时也不忘幽他一默,“不归路”贬词褒用,也表现出自己坚守事业,永不回头的决心。

念家人悠悠寸草心   艰难的北漂日子里,最难过的就是想家的时候。

曹云金八年没能堂前侍奉父母,心中满是愧疚,曹云金曾经用古文写了一篇长长的博文,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

而对于自己忍受的磨难,曹云金这样说:   “在北京最艰难的时候,我的原则就是对家里人报喜不报忧。

告诉他们有什么用,无非是又多了替你担心的人。

我告诉我自己,只要饿不死,就要一直说下去。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曹云金一句“报喜不报忧”说出了天下“父母在,正远游”的游子的心声。

“只要饿不死,就要一直说下去”,再一次让我们见识了曹云金的执著和坚韧。

忆往昔滴滴蜗居泪   现在的曹云金可以说小有名气了,可他总是难忘过去那段蚁族、蜗居的日子。

“半年不知肉味”倒还在其次,最难忍受的就是他和师傅因打鼾、排练等原因,被房东赶来赶去的,搬家几乎成了生活常态。

后来曹云金自己住到了何云伟家,不久又住进了张德武老师的一个地下室里。

一个谈话节目里曹云金说道:   “我租的是何云伟家一个储物间。

那个储物间小到什么程度?就是躺在床上,一睁眼能看见四个角,就像住在棺材里一样。

后来又租了个地下室。

潮到什么程度?反正早上起来擦完桌子,晚上一擦,桌子上全是毛。

”   曹云金说这些话的时候,用了很多相声的手段,扩大夸张、超前夸张,都用了,这要在相声里,那肯定是非常叫座的“包袱”,可当时现场竟没有一个人笑。

其实,在曹云金的心里,如果说还能笑得出来,那笑也一定像欧•亨利的小说一样,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想未来铮铮男人骨   说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曹云金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和清晰。

他的目标是做三栖艺人,很钦佩刘德华这样的艺人,影、视、歌每个领域都能做到最好,又是常青树

曹云金又说:   “别看现在观众特别喜欢我,但如果我不努力创造新的段子,观众很快就会把我忘了。

你的艺术不完美,观众需要的难以满足他们,被遗忘就是必然的。

我想让自己的艺术生命走长远,成为常青树,就必须不断提高我自己,毕竟要做到刘德华很难。

”   曹云金对于演艺界尤其相声界“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没几年”的现状认识很到位。

不进则退,不新则死,毕竟刘德华只有一个常青树也为数不多。

能想到这一点,恰恰说明曹云金的理想不是空想,而是有着充足思想准备的“知难而进”,曹云金发出的“不断提高自己”的豪迈宣言,显示出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铮铮铁骨。

这就是曹云金一个挺“逗”的人,一个挺“斗”的人!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