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

论文关键词:国家档案历史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档案事业起源、产生到不断进步,从档案材料种类,行政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完善,管理人员调迁,档案库建设,档案利用编史修志成果等方面,回顾了我国商代至明清主要朝代档案事业发展的足迹。

随着人类远古历史流传,人类历经如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结网捕鱼,神农氏种植五谷等传说;历经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记事等的原始记事;历经语言记录符号——文字的产生;历经国家、阶级、文明的产生;档案最终成为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据《说文》中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所谓“中”意为“薄书”“凡官府薄书谓之中,薄书犹今之案卷也”。

商代的“史官”是商文化、文字、书册的统领者,是王命大政的决策、记载、下达及掌管者。

即“史官”是当时神权的代言人和文化的垄断者,同时他们又是商代档案的形成者与管理者。

其中闻名于世的商代甲骨档案,包括:占卜刻辞、卜事刻辞、记事刻辞、表谱刻辞等四类,是我国现存最早、较系统的官府文书,是揭示商代历史最丰富最直接可靠的原始材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材料独特、数量繁多、年代久远的档案,同时亦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鲜明佐证。

到了西周时期,我国档案工作比商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太史寮”以大史为首,及其下属官员组成的官署机构,主要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策命诸侯卿大夫及其他事务。

当时除了有专门的档案机构,还有了比较细化的掌管王朝内外档案的组织人员,即大史、小史、内史、御史和外史。

此外西周的史官记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记载方面领先于世界的一种管理制度。

而“金文档案”又是我国历史上继商代甲骨档案之后又一种特有的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

历史演进到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当时阶级势力的文书档案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较大发展

其中包括专门档案、日常政务文书及民用契券,主要种类有刑书、计书、上书、盟书、玺书、遗书、符、节、檄文、券等。

另外,文书档案工作逐渐由传统史官任内分离出来,被一批专门掌管文书档案的官员所代替。

这表明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同时也是职官分工的历史进步。

秦朝,在其他诸侯列国的先进文化影响下,其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完善。

至秦文公以后达到历史较高水平。

而且秦的文书档案制度的制定是在全国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得以实施。

并且其文书档案工作紧密围绕巩固发展专制的封建皇权,从而大大促进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的进程。

两汉时期的档案档案工作,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得到进步。

这一时期的公务文书的种类和用途增加许多,在文书处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文书工作制度,保证了文书档案的顺利传递,有利维护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两汉时期,当时政权重视加强档案文化典籍的收集、累积和利用,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又进入动荡战乱时代。

在中央,档案工作形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治的中枢系统,建立了中央文书档案工作系统。

同时随着各国文书档案工作系统的建立和加强,各国文书档案工作人员日益增加,先后设置有尚书、都令史、令史、书令史……官吏多达五六十种,名目之多创历史之最。

但这一时期各国皆重视档案典籍的收藏与营养汲取。

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大量的档案典籍又造成很大破坏。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时期随着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技术的发展,以及笔、墨等书写材料的改进,不仅促进了我国书法和文具制造工艺的提升,而且为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因而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随着历史发展我国社会进入空前繁荣的唐代。

唐代的档案工作中,确立了文书档案“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三省分权运行体制。

三省分权制度,保证了文书运行的认真准确、避免了任何一方的独权,有效维护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至隋唐,文档官吏进一步专职化,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诞生,选官用吏两相分离,最终形成等级森严的官吏制度。

而作为文书档案人员的“令吏”,地位低微而又不易升迁。

随着国家机构的不断完善,文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律令亦比前代更加系统完备。

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鉴定,销毁利用等方面都做了明文规定。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组史馆,设馆官修史书,他深明“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因而通过修史编制来加强巩固政治统治。

并且这种设置史馆的官修史书制度,一直延伸到清朝民国。

唐代征集档案史书编纂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及《北史》,皆成书于唐的史馆。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