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照耀着我们: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之魂,教育之光”“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以上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现代教育建设和改革的先行者陶行知与世长辞之后,宋庆龄、毛泽东、沈钧儒、郭沫若等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其实,只要你学习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后,你不能不受到震撼,同时必定会发觉以上一番评价用在陶行知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因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中国今天的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然,陶先生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教育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我对这句话感受颇多。

作为一名初中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学生也不全是精英。

由于社会因素和家庭原因,在我们的学校有许多在各方面和别人存在差距的孩子,他们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成绩、能力都和班里的佼佼者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属于缺乏自信的一类。

人都是有差别的,但是如果我们一再地以他们的不足去告知或者“伤害”他们的话,这批学生只会越来越差,越来越对自己没有信心。

陶行知那些冲击几千年来旧教育、旧传统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是莫大的理论支撑。

在认识论中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的争论,就涉及教育上许多原则性的问题。

陶行知一反理学家王阳明的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

两者分歧的焦点在于,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到底是理论在先还是实践在先。

人们的求知有三种形式,即亲知、闻知与说知。

现在的问题是“学校里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置之度外。

说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些从闻知里推想出来的罢了”。

陶行知论断的精髓是,我们必须“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他发表于1927年的《行是知之始》这篇演讲与后来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观点可谓惊人的一致。

教育的合理性就是基于上述的理论支撑。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指导还有若干闪光点,我们的许多教育观念也可从中得到启示,下文试就其中四方面加以比较论述:      一、在劳力劳心PK机械的劳力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在劳力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劳心

”这是陶行知光辉的理论创造

我国古代儒家提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二千多年前的当时,应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它最早认识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但是,它的理论弱点是十分明显的,它割裂了劳心劳力的辨证联系,演变成少数掌握文化的“劳心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独裁统治,造成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劳动者与劳动实践的极度轻视,造成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消极积淀。

这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造成极大的阻碍。

劳心的专门在心上做工夫;劳力的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

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

”如果劳力者不劳心,那么一切劳作都囿于往常,不可能创新;如果劳心者不劳力,那么一切思想都玄而又玄,无法验证于实践

劳心劳力分家,那么一切发明都无从产生。

陶行知则把劳心劳力辨证地联系起来了。

“在劳力劳心”,不是一般地将劳心劳力相结合,而是要“用心以制力”,“用心思去指挥力量”,“能以人力胜天工”。

“在劳力劳心”,就是要“运用心思指挥力量以求物之变化”。

陶行知把这一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认为它“是一切发明之母”,“可得事物之真理”。

我认为,陶行知的这一理论,对现代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等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劳心劳力相结合。

我们学校很多学生仅具备其中的一点。

有的学生长于“劳心”,他们安分守己,踏实奋进,成为班级的尖子生,成为老师的骄傲和学校的未来。

有的学生长于“劳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他们仅仅动手,却不学习,不断地制造麻烦,成为教师头疼的对象。

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无人关心的“弱势群体”。

我们的很多教师不停地疏远他们,甚而至于还打击他们,甚而有之说他们是“害群之马”,给他们贴上“坏学生”的标签。

二、手脑并用PK手脑分离      陶行知对旧教育的抨击与批判是不遗余力的。

他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读书人以读书为台阶一心想做官,统治者“只是用名、利、权、位的手段引诱全国天才进入‘伪知识’的圈套,成为废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

而我国的劳动人民又是单纯地付出劳力,为生活而奔波,“知识与技能都不能充分发达”。

这两者都是残缺不全的。

因此,陶行知提出“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他曾经以通俗的语言写诗说:“人生两件宝,双手与大脑。

”如果手脑并用,结成联盟,那么“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的这些论述,对现代教育富于很大的指导意义。

手脑并用,结成联盟,是现代教育最鲜明的特点。

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之于实践之中,在实践之中验证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陶行知号召我们去学爱迪生“动手去做,用脑去想”。

但是,他又认为,手脑联盟,手与脑并不处与并列地位,“我们的耳、目、口、舌,四肢百体,统统是脑筋发号施令的器官。

” “在头脑指挥之下,把双手从长袖里伸出来,左手拿着科学,右手开着机器生产、建设、创造,必定能开辟出一个新天地来。

”虽然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然而现在的选拔机制仍然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分数教育,而分数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考察学生的“脑”力,却忽视学生的“手”力,结果是手脑分离。

三、教学做合一PK填鸭式的教授法      众所周知,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

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转变,真正确立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但由于长期受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论”及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论”的影响,教学改革始终围绕学科、课程、教材、知识、教师、课堂等环节展开,教学改革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设置课程;如何编写教材;如何更好地组织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凡此种种教学改革难以突破。

在这种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教书,学生读书,考试考书,教学重在知识传授、记忆和再现,与实践严重脱节,不仅使学习变成目的模糊、枯燥乏味的填鸭过程,而且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养成,抑制了学生主动性与创造力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所以,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师观,树立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机制。

近年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开始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显示出日益强盛的生命力。

这是陶行知创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他把它作为办学校的校训,曾经反复地论述过这一思想

什么叫做“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解释道:“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件事,因为它们是糅合在一起的,难以绝然分开。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教师与学生没有严格的分别。

陶行知的这些论述对于现代素质教育是何等的切合。

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的做(实践)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素质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对老师而言,教中有做,做中有教;对学生而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这一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意义。

陶行知认为,旧教育中老师教的是伪知识学生学的也是伪知识

思想与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

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

我们与其说是“读书”毋宁说是“用书”。

因此,技能与知识是分不开的。

陶行知分析说,如果我们中国的木匠、铁匠都能将技能与知识结合起来,在劳力劳心,那么,我们中国的木匠、铁匠也可以成为达尔文一流的人物了。

四、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PK传统教育      陶行知形象地指出传统教育抹煞了人的聪明才智,堵塞了创造之路。

“中国有两种病。

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

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

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的‘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

”他认为:“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

”他提出:“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

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头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

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

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

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想想问题,谈谈国事,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

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能尽量发挥出来。

”并且提醒大家注意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他说:“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他还在《创造宣言》中提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的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而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的教育有两大长处、两个短处。

两大长处是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生的应试能力强。

我们学生不管是国内的考试还是参加国际各学科竞赛,都容易取得好成绩。

两个不足是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缺乏后劲。

这两个不足从未来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恰恰是致命的。

这种状况亟需我们改变,我们要巩固两个长处,尽快改变两个不足,否则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精神,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而现在最大的症结是没有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所以,创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那些操作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强调创造一种适应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更强调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方式和习惯,涉及到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围绕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是本课题的重要特征。

可以说,创新教育陶行知创造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深化,带有时代的特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至理格言,乃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

他自己正是一生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

我们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教育的本位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让《陶行知名篇精选》伴随着我们教育人,使我们教育路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陶行知先生像      (作者联通:211408江苏省仪征市陈集中学)。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