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胬肉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组19例(19眼):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头部,用浓度0.2 mg/ml丝裂霉素C棉片放置巩膜创面3 min后,冲洗,行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上方带蒂球结膜移植组19例(20眼):用11号圆刀片切除胬肉头部后行上方带蒂球结膜移植。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两组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组19例。仅1例结膜充血明显,血管扩张,止于角膜缘。上方带蒂结膜移植术19例(20眼):2眼复发,1例结膜充血明显,血管扩张,未侵入角膜缘。结论 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组角膜创面愈合时间短,胬肉复发率低,临床效果较上方带蒂球结膜移植好。

【关键词】 翼状胬肉;撕离术;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丝裂霉素C。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生与环境因素,尤其是阳光、沙尘、干燥气候等慢性刺激有关[1]。多发生于内外眦角膜缘,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和视力障碍,眼部不适感及美容问题。手术切除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传统手术方式复发率高达20%~30%[2]。近几年来,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极大地降低了其复发率。笔者于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分别采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系C与上方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的方法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38例,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二者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宿州市立医院眼科门诊进行翼状胬肉手术38例(39眼),男11例(11眼),女27例(28眼);年龄34~65岁,平均50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6年;农民23例,工人4例,行政人员1例。39眼均为生长在鼻侧的初发性翼状胬肉

1.2 手术方法 共38例(39眼)随机分为两组,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系C组19例(19眼);上方带蒂球结膜移植术组19例(20眼)。两组均在显微镜下手术,麻醉方法相同。

1.2.1 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组 表麻下开睑器开睑,2%的利多卡因0.5 ml作胬肉体部结膜下浸润麻醉。显微镜下用有齿镊夹持胬肉头部,自头部前约0.5 mm处用尖刀剖切胬肉,在角膜同一板层分离胬肉越过角膜缘至巩膜。剪除胬肉头体部及结膜下组织直至泪阜处,彻底清除巩膜面变性组织,止血。用稀释浓度为0.2 mg/ml的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巩膜创面2~3 min,用生理盐水50~100 ml冲洗。在患眼鼻上方作以角膜缘为基底,与巩膜创面大小相当的结膜上皮瓣(尽量少带筋膜组织),并向前分离至角膜缘内0.5 mm,使其带有薄基质层。将植片平铺于巩膜创面,使植片的角膜缘侧与创面角膜缘侧相吻合。10—0尼龙线将植片缝合于结膜角膜缘上,并带缝浅层巩膜使其固定密合,取植片区不做处理。

1.2.2 上方带蒂球结膜移植术 麻醉及胬肉头切除同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组。巩膜创面止血后,在巩膜暴露区上方结膜下注射适量麻药,使球结膜隆起,用剪刀分离切口旁的球结膜下组织,视胬肉切除缺损区大小,在颞上方结膜下作放射状切开,分离结膜及筋膜,沿角膜缘及上方平行于角膜缘剪开球结膜,使之成为带蒂的球结膜瓣。将结膜缘移位平铺于巩膜创面上,用10—0尼龙线将结膜瓣与创面结膜间断缝合,角膜缘侧结膜则固定缝合于距角膜缘约3 mm浅层巩膜上,取植片区不做处理。

1.2.3 术后处理 术毕涂金霉素眼膏。2日后换药,每日换药。术后2日起滴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润舒滴眼液、双氯芬钠滴眼液及金霉素眼膏。第三天加用地塞米松滴眼液,7天拆除缝线,持续点眼1~2个月,门诊随访6个月~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角膜创面愈合,光滑、透明或留有极薄云翳,移植片存活。复发:结膜充血,局部组织增生,角膜面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侵入。

2 结果。

术后早期,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物感,畏光、流泪,1周后症状消失。角膜上皮3~5天愈合,平均4天;植片植床48 h内水肿,充血明显,1周后水肿消退,充血减轻,植片平覆,存活,3周后与周围边界差异不明显。随访期间,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组19例(19眼):无复发,无巩膜溶解、坏死,无睑球黏连。仅1例结膜充血明显,血管扩张,止于角膜缘。上方带蒂结膜移植术19例(20眼):2眼复发,1例结膜充血明显,血管扩张,未侵入角膜缘,无睑球黏连。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