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先天性梅毒37例临床分析

作者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将本院收治的37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37例中男25例,女14例;胎龄<37周18例(其中胎龄<32周者2例、≥32~35周者6例、36~37周者10例)、>37周者19例;早产及出生体重<2500g者18例、≥2500g者19例。

1.2 诊断标准和方法。

(1)新生儿及母亲梅毒血清检查阳性。均抽取静脉血,做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查,同时排除TORCH及HBV、HIV感染;(2)检查新生儿有或无异常临床症状与体征表现。可有皮肤粘膜损害、肝脾肿大、低体重、呼吸困难、腹胀、贫血、病理性黄疸血小板减少、水肿、骨X线改变等多种异常。

1.3 结果。

(1)梅毒血清检查:37例患儿的RPR与TPPA均阳性。37例孕妇在孕早期均未做产前检查,其中29例是在分娩后常规检查中被发现的,另有8例因先查出患儿梅毒血清阳性而查母亲血清检查结果也阳性;(2)临床症状与体征:①一般情况:37例新生儿梅毒中,有症状与体征者15例,无症状与体征者22例。15例中有皮肤粘膜损害的7例,表现为天疱疮样损害者1例,可见大疱及破后的大片脱屑;4例有颜面、口周及四周多发性斑丘疹,一般呈圆或椭圆形暗红色,直径<0.5cm,边界清;2例表现为全身干裂及脱屑,尤以掌跖为明显。有病理性黄疸者15例、肝脾肿大者7例、贫血者8例、血小板减少者4例、5例患肺炎、1例患多脏器功能衰竭;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16.5~45.0)×109/L]者10例;血小板减少[(20~99)×109/L]4例;血红蛋白40~12.5(g/L)8例;尿常规有5例血尿及蛋白尿,尿蛋白(+~),尿RBC(+~)/HP;血生化有15例TBIL(220~490)μmol/L、DBIL(25~312)μmol/L;10例ALT(47~250)U/L;③X线检查:5例胸部平片示不同程度的肺部炎性改变。有12例示长骨密度不同程度增加。

1.4 治疗与转归。

37例患儿均以水剂青霉素静脉滴注,按5~10万U/(kg·次),2次/d,疗程10~14d。治疗完毕后有20例得到随访。一般在治疗完成后1个月左右体重增加,黄疸渐退,皮肤粘膜损害消退,肺炎痊愈。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在治疗完成后至2个月间逐渐恢复到正常。血清RPR在治疗完成6个月后的阴性率为9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