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武术民俗谈_沧州武术

河北沧州是全国知名的武术之乡。

沧州武术传承历史久远,汉时渤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而且内涵相当丰富。

现在,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2个。

沧州武林国手辈出,明清两朝曾有2000多名武术精英藉武科步入仕途。

为世皆知的“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等武术精英,皆出自沧州域。

沧州武术古有国内播火之名,近有国外传承之实,影响广泛。

武术宗师      武术宗师,是指传承某一门派武术进入沧州的第一人。

宗师进入沧州多以故事的形式被历代传人口耳相诵,也有的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于拳谱中。

在这些故事中,有的叙述宗师因云游留居沧州的,诸如“劈挂拳”宗师韩姓道人,云游至沧州盐山,与村民左宝梅相投,授拳于他;有的是因为避难藏匿于沧州的,诸如“闯王刀”宗师秦氏夫妇,因随闯王李白成起义失败后流落于沧州,被人留居,授艺于此;也有的是在沧州遇到困境,诸如“太祖拳”宗师“顺元和尚”,患病于沧州街头,被宋公收留。

病愈后,为报宋公之恩,授艺于宋公之子宋平……这些宗师的身分或僧或道或侠,其人沧理由也不尽相同。

但他们在沧州都得到了基本相同的礼遇:沧州民众尽解其困,其结果则是尽授武技于沧州

例如,沧州有“八极拳吴钟传”之说。

吴钟者,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

八极拳拳谱记述,吴钟之技承于一自称“�”的域外异人。

雍正年间,有一南方异人云游至孟村,口渴腹饥,吴钟盛情款待,两人谈论投机,推诚相爱。

异人见吴钟真诚可嘉,遂留居其家中,尽授八极拳术,并告知三年后他的另一徒弟“癖道人”将传授“六合枪”之奥妙。

八极拳世系排列,尊“癞”为一世,“癖”、吴钟为二世。

从此,八极拳沧州、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之所以这些武术宗师不落它处却独爱沧州,源于沧州有着豪侠仗义的区域性格,和一脉相承的武术传统。

正如八极宗师“癞”所言:“素闻燕赵多慷慨之士,故云游来此。

沧州有着武术生存的“梧桐之树”,由此引得武术宗师这些“凤凰”来驻足也便不足为奇了。

收 徒      师徒相授是民间武术传承、传播最主要的形式。

由于传统武术的封闭性和功利性,为确保本门武术的良性发展,收徒则成为传功授技过程的重要环节。

收徒要有收徒标准,只有拜师者契合了师门的收徒标准,才会有其后确认师徒关系的收徒仪式。

收徒标准既有以门规形式表述者(诸如沧州六合门规强调:“不忠不孝者不传,无恒志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乏入骨者不传,市井之人不传,心术不正者不传

”)也有为师者个性化的要求(诸如武术家佟忠义曾定下“有恒心,秉公守法,尚谋略,勿骄矜,守信义”的收徒标准)。

再如,沧州“劈挂拳”名家萧和成,若有人要拜他为师,他就派人将拜师者用席卷起来倒竖于墙角,往往一竖就是一整夜,先试求艺者的意志品质,对第二天还要求向他学艺者就留下,收其为徒。

他还有一个360斤重的磨盘,他的徒弟是否出师,就看徒弟能否经受住磨盘的压力。

这些遴选徒弟的标准虽然表现各异,但其内容多是对习武者品质、意志、行为,甚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挑选,强调为徒者要具备崇德扬善、谦和含蓄、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等优秀品质。

拜师者契合了师父的收徒标准后,要行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中,应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要有“引进师”。

“引进师”把拜师者引荐给师父,并主持拜师仪式。

二、要有拜师者族中长者亲领。

三、要呈拜师帖。

拜师帖一般用红纸写成,折五折,以使红面朝外,上题“拜师帖”,用毛笔楷书顺写,内容多表达拜师者对业师的崇敬之情与立志学习之心等。

四、要设祖师神位,多供达摩老祖,也有供紧那罗者。

沧州武术传统,只有经过了拜师仪式,师徒关系得到了确认,才能人得门内谱系,真正成为“门里的”,否则永远是“门外的”。

把式房      把式房是民间武术的传习场所。

沧州,民众称武术为“把式”(又作“八式”),称武术传习场所为“把式房”,又称“把式场”。

传统把式房本无名姓,俗制或以师傅姓氏名之,或以拳种名之,再或以村庄之名而名之。

地点多选择在师傅居住地,人们从师习武,或设于庭院,或设在麦场,再或是村内其它宽阔场所,诸如庙宇旁的空旷地等。

从把式房的内部设置上,靠墙边设有兵器架,上置各种长短器械,还多备练力石锁、石砘等器具。

因为多在夜间习武,所以还专门备有燃油灯具,一般用洋铁片焊四柜,前后左右都镶上玻璃,内置一盏豆油灯或煤油灯,以便夜间照明之用。

除冬季外,师父授徒一般都在户外,徒弟们练武场地也没有严格限制,可以自行组合,也可以单独练习。

冬季多在厅堂之中,厅堂至少为两至三间。

实际上,厅堂中多练习拳术,抑或师父个别指点。

限于空间的原因,一般演练长兵器的较少。

从运作程式上分,沧州把式房分业余与全日制两种。

业余把式房是应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武”所需而设。

因为,从习者多是普通民众,人们白天做工谋生,夜晚习练武术,抑或“冬日闲暇,则群聚公益局把式厂习练拳脚,春则弃干戈而讲农事矣”。

所以,这种把式房具有极强的普及性。

1949年前的沧州大部分村落把式房皆属此类。

专业或全日制把式房(拳社)较少,多为政府团体或地方显要所建,往往以“馆”、“社”称之,其从习者较少。

把式房的开支主要来自弟子们的自愿捐助,物品多是粮食、布匹或灯油等。

武术戏      武术戏是武术与戏曲结合而成的民间古老表演艺术形式,又称“化妆武术”,民国《沧县志》称其为“五虎棍”。

据老艺人们回忆,相传流行于沧州武术戏兴于明嘉靖年间(1567―1572),由山东拳师经衡水的饶阳县传人,发展至清末民国初年,武术戏兴盛一时,每逢重大节庆都有演出

现代武术戏班遍及沧州肃宁县全境及沧县、盐山等部分县市。

武术戏多以一门武术结班演出

一个武术戏班往往有50人左右,演出剧目较为丰富,有《三打祝家庄》、《红灯照》、《五虎棍》等20多个。

其特点为:第一,有故事情节,有矛盾冲突。

剧中人物多为武士,只白不唱,语言简练且使用方言,仅为剧情发展搭桥引线,不重做表。

第二,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画不同脸谱,着戏装。

脸谱不讲精工细刻,线条粗犷鲜明,服装简单,这是为适应打麦场表演所需。

第三,戏武结合,重在武。

武术戏分文场与武场,文场戏主要是念或唱,意在发展剧情;武场戏重在表现武术技艺,剧情的发展都是为演练武技服务,武打也基本上是模式化的。

第四,打街头。

武术戏班在外演出,途中无论乘坐何种交通工具,每到演出的村边,一律要步行,以表示对村民的尊重。

此时,以大鼓作前导,擂上几套,鼓声沉浑苍朴,招徕众多观者。

武术戏班整队人村,往往有好事者在队前挡住去路,观者齐声呐喊,要求练上一套再继续前行。

武术队应邀在街头上开始表演短小精彩的武打,约有两三套,人群自动让开路继续前进,再拦再练,这样反复几次,直到撂场子的地点为止,称为“打街头”。

到了正式演出地点,一般是冲突双方为战胜对方练兵演武,先是徒手拳路,而后是器械,接着是对手练。

一方练完以后,另一方照练一遍,这叫“下清场”。

双方练武完毕,开始交手打仗,多是十八般兵器俱全,包括徒手与器械,称作“打乱场”。

到高潮时,不属剧中人物可不化妆下场表演

其多数不是本团的人,而是邀请朋情村或师徒村的高手下场表演精湛的武技,称作“帮场子”。

不管冰天雪地,剥去上衣赤膊上场,展现本身武功,表演武术精华。

演出达到顶峰,大锣一敲,鸣金收兵,全剧结束。

现在,仍有不少武术戏班活跃在沧州肃宁等县市,他们春节一过,先在本村演出,邻乡或邻县也纷纷下帖邀请。

到外村演出仍保留一条传统,即不论演出远近,都是在家化好妆,自带干粮,东道主只管茶水,负担轻微,热闹一天,日没而返。

现代武术戏仍然是民间文艺活动中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

(责任编辑 大 江)。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