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上访中的心理调节机制_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礼仪文化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应当认真对待弱势群体上访,在其利益诉求过程中应当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发生时的心理调节机制,把上访弱势群体混乱无序的心态调整好,引导其能正常上访,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上访 心理调节 机制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心理特征   弱势群体也称脆弱群体、底层社会群体、劣势群体等等,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凡是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等原因导致的在政治、经济或者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都可以被纳入弱势群体范畴之内。

沈立人在《中国弱势群体》一书中将弱势群体的特征归纳为四点:一是低职化或无职化;二是贫困化;三是脆弱化;四是边缘化。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使弱势群体获益较少,承担成本却很大,从而使他们的相对剥夺感尤为强烈,受挫感强烈,对生活悲观失望,焦虑、悲观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特点;心理从失衡引发到对社会的抵触心态。

弱势群体社会结构的脆弱带,一旦社会各种矛盾激化,他们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不断积累,他们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社会风险将会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首先爆发。

弱势群体上访及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   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在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往往容易受到挫折,而上访便是应对这一挫折的一种利益表达和诉求方式。

由于弱势群体自身所处环境及教育背景限制,很多上访事件往往演变成非正常事件,而本来准备为自己寻求合法利益的上访者最后却成为了违法者。

弱势群体上访事件对社会稳定作用起了消极的影响:首先弱势群体会认为只有把事情闹大了,把社会秩序搞乱了,才会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会给问题带来解决,最终导致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混乱。

当大量的人群同时聚集在公共场合势必会扰乱了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社会稳定最终是体现在社会秩序的稳定上的。

弱势群体大量聚集时,会引来的公民围观,必然会影响交通运行,中断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活动,使正常的社会秩序受到干扰和破坏。

再有,弱势群体上访造成了公众思想意识上的不安。

大规模的群体上访事件的时常发生必将严重破坏社会公众的普遍信奉和支持的社会起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使社会公众一盘散沙,没有事整合力。

最后,社会稳定还表现在是人心的稳定,民心的稳定。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众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政府缺少信任,同时群体性事件也持续强化了这种不满情绪,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

心理调节机制构建体现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中共十六大报会即要有环境和谐又要达到人心和谐

和谐心理可调控实践主体的行为,提高主体自我约束力和情绪调控力;和谐心理保证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实现。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等四个方面构成了和谐社会

所以,所有的和谐都离不开人,都围绕着人这个主题。

人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没有人自身和谐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

正因为如此,人自身的和谐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弱势群体上访中的心理调节机制正是对主体进行心理调节,使其达到心理和谐的状态,从而使其能和谐上访

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要解决信访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认真解决导致信访产生的各种问题。

弱势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没有或者很少有利益表达渠道。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那就谈不上和谐社会,甚至会使弱势群体冲破法律法规的约束,作出违法的行为,从而引发社会动荡,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为自身利益诉求上访时,信访部门应为弱势群体创造和谐的环境,要改善和健全信访机制,更好地为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服务,消除其心理偏差,树立健康心理,鼓励,激发其潜能,成为在社会中有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群体

保证社会和谐,有多种渠道可供选择,必须尽可能在以暴制暴的方法之外选取合适的手段。

而一味以暴力手段干预和制裁,只会让上访者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从而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则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弱势群体上访心理调节机制构建路径   心理调节机制要教育主体,提高其认知水平,以达到主体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重建和谐心理,进而能和谐上访

(1)发挥心理调节职能,提高其认知水平   弱势群体上访还存在着一种情况,即有可能不了解国家出台的社会保障政策及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知识,从而导致了上访过程中的盲目性。

弱势群体上访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社会保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因此,在构建弱势群体上访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中,有必要将普及社会保障学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发挥心理调节职能,提高主体认知水平。

弱势群体了解更多的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知识,会让他们走更少的弯路,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2)树立主体正确价值观,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针对弱势群体心理特征,必须对其进行心理调节,以使其增强心理健康指数,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影响弱势群体心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并且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扬正气,促和谐,努力形成社会共识,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

提高弱势群体心理承受能力。

(3)心理疏导方法的介入   根据行为动机理论,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引导弱势群体将一些不满和对抗情绪转化为积极的一面,从而使得弱势群体上访能够在和谐与交流的环境中进行。

该措施具体可分为两步进行:尊重和激励。

根据马斯洛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在弱势群体通过上访行为寻求两种最为迫切的需要时,如果信访部门能够将尊重需要给予他们,那么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信访接待效果。

弱势群体往往因为长期的自卑情绪而丧失了寻求尊重的信心,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站出来对他们表示尊重,那么他们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就会被唤醒,上访气氛也将随之变得和谐与融洽;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一切正当的社会工作都应当围绕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信访部门也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弱势群体上访事件。

在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应当设立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话语传播体系将弱势群体的生存活力和渴望竞争的精神力量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弱势群体向更加充满活力的人生道路上前进。

相信通过对弱势群体上访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再辅以其他各种科学手段,弱势群体上访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23.   [2]周启宏.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N].湖北日报,2006—11—2.   [3]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2009.。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