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云的故事【从邱少云的故事看记者的能力建设】

一      2009年4月23日,《农村大众》历史参考版转载了《文史博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邱少云如何成为惊世英雄》。

这篇文章告诉读者,广为人知的英雄邱少云,一开始只是记了三等功,后来在作为后进战士变先进的典型例证中,被重新发现,被上级追授了一等功,但这样的战士在当时志愿军中并不少见,战火纷飞,没有人对其牺牲的经过、细节意义作进一步的调查和思考。

然而,随后一位随军记者的介入,才让人真正完整地了解了邱少云故事,真正的邱少云再一次被重新发现,一个差一点被埋没的英雄一下子感动了中国。

这一历史旧闻,从看故事的角度来讲,颇有传奇色彩;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典型地说明了记者自身的能力新闻素养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一位记者只有具有良好的新闻素养才能捕捉到具有典型意义新闻事件、新闻人物。

我们平时讲新闻在于发掘,这发掘不是无中生有、人为拔高,而在于新闻事实首先已经客观存在了,新闻自身所具有的意义也已客观存在了,记者的发掘是要去发现它、表现它、言说它,已经发生的新闻是无言的,它只有通过记者的报道才能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发现新闻关乎记者新闻敏感及调查研究能力,表现新闻关乎记者的写作水平,言说新闻关乎记者的价值观。

二      下面,就让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这个传奇故事,再以此为基础分析一名记者该加强哪些方面的新闻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1952年10月,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

从国民党川军里解放过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邱少云,随所在的三营500多人,奉命在上甘岭阵地右翼开阔地带潜伏,在潜伏过程中,邱少云被美军发射的燃烧弹烧着,不幸牺牲,时年26岁。

仗打完了,连里给邱少云报了三等功,此事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邱少云被重新发现,不是源于他自己的事迹,而是在作为别人先进材料的例证时,他受到了注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半个月后,邱少云指导员王明时被师里评为模范指导员,在写报告材料时,王指导员就如何做好战士思想工作、促进后进战士变为先进战士的作法做了汇报。

当时,组织科的一名干事看了材料后问王指导员:“你改变了哪位后进战士?”王说,“邱少云

”接着,他回忆说,在潜伏前夜,我们连召开誓师大会时,士气高昂,纷纷表态,唯独邱少云闷不吭声,连部连夜召开骨干会,大家都对邱少云不放心。

当时我表态去做邱少云的工作。

那天晚上我们一直拉呱到凌晨一点半,我给他讲了许多道理,并让他认识到应该如何做,最终使他打消了恐惧念头,当场表示,“严守战场纪律”。

第二天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到邱少云身边,烧着了他,他一动不动,直至牺牲,换来了整体的胜利。

那位干事听后,十分激动:“这样的战士怎么是后进呢?三等功不行,应报特等功。

”之后,又追问邱少云牺牲时的一些细节,王指导员只知道是烧死的,其他详情也说不清。

29师政治部便报了一个简单经过,报请志愿军司令部批准。

11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邱少云特等功。

至此,邱少云故事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但一名记者的介入,却完成了对邱少云重新发现后的再发现,用海德格尔哲学的术语讲,这是一次对邱少云的“去蔽”过程,一个完整的邱少云故事及这个故事意义,在这位记者的努力下,向世界“敞”开了,“呈现”出来了。

这名记者郑大藩,当时是《人民日报》的随军记者

郑大藩在看了邱少云的简要事迹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人物的新闻价值,但他首先提出了两个细节问题:其一是燃烧弹落在什么地方?是打中头部邱少云死亡后燃烧起来,还是从身边一点点燃烧的?其二是他的身边有无水沟,谁看见了邱少云被烧死的经过?   我们应该佩服,这两个细节的提出,表现了郑大藩作为一名记者新闻素质,体现了他的能力

因为只有这两个细节清晰地呈现出来,邱少云这一新闻人物的典型价值才会有坚固的事实和逻辑支撑。

因此,郑大藩的调查采访是从这两个细节切入的,但当时部队作战,行踪不定,这两个细节一直无从落实。

1952年底,王明时指导员到志愿军总部作报告,郑大藩请他协助调查这两个细节

指导员回到连队后,就请大家回想当时的战斗情况,但因连队打仗减员很多,调入的新兵又没有参加过那次战斗,亲眼所见的知情人只有三班副班长李元兴和战士李世夫,而此时他们已受伤在平壤附近住院。

这事又一次被搁下了。

1953年春节后,李元兴和李世夫一起出院,回到连里,王指导员就找他们了解情况。

李元兴回忆说,燃烧弹落在邱少云前面约6米的地方,燃烧弹的液油溅到他的身上,是一点一点烧过来的,从头烧到脚,当时我伏在他身后5米左右,亲眼见到他被烧死的经过。

李元兴和李世夫都证明,邱少云左面3米多处就有一小水沟,如果他愿意,只需一滚就可以活命。

邱少云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为了不暴露目标,自愿牺牲的。

在潜伏阵地指挥离现场较远的连长程子英的回忆也佐证了这一点,当时,目睹邱少云痛苦的战士从前面传话过来请示,要求提前发起冲锋,以便可以救援邱少云

看着前方大火,程子英急了,请示营里发起冲锋,这时前面又传来话,说邱少云已牺牲。

所有的材料集中到郑大藩手中,一个为了整体、为了胜利而严守纪律的英雄形象明晰起来,郑大藩激动了,他看到了这一伟大壮举背后所蕴藏的时代意义

10天后,1953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那篇举世震动的新闻名篇《伟大的战士邱少云》。

此文一出,随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953年6月1日,志愿军领导机关再次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

邱少云在不断地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其“本真状态”及意义

三      这个故事,可以看做一个新闻传播的典型案例,记者在重新发现一个人物的新闻价值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一名记者必须对自身在传播链条中的功能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从而增强责任感。

可以说没有郑大藩这个记者,就没有邱少云这个新闻人物,尽管邱少云的事迹早已在那里客观存在着了。

任何新闻从发生到其传播出去,都离不开记者的发现、表现和言说

在这儿,“言说”是一个海德格尔哲学意义上的用法,意思是要把“在场”的新闻事件与“不在场”的背景如时代的需要、历史的趋势结合起来,从而呈现新闻意义

不在场的东西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发展变化的,因而新闻事件的言说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新闻都可以被重新发现。

这一切,取决于记者新闻素养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郑大藩作为记者,他看大东西和抓细节新闻素养值得学习。

看大东西需要有把有限的在场和无限的不在场统一起来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盯着有限的新闻事件本身,大东西并不是很容易就可看到的,有时候人们对自己眼前的小东西看得清清楚楚,对大东西反而视而不见。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要求:“我们的同志要注意,要看大的东西,要看普遍的、大量的东西

”他批评说:“许多同志往往对于普遍的大量的东西看不见,只看见局部的小量的东西

陈独秀那个时期,农民要土地,这是一个大东西吧,土地问题是一个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东西吧,但是那时候也看不见。

郑大藩就是从邱少云身上看到了大东西,所以他才写出了经得起时代和历史考验的新闻人物。

细节则需要有调查研究、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的能力,如上所述,如果没有郑大藩对两个细节的紧盯不放,邱少云这一典型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立不起来的,那也就很难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

一名新闻记者有了一定的新闻素养能力得到加强,明确了责任,就会在从业过程中,产生神圣的使命感,才有可能写出可以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

这一使命感也赋予记者这一职业更多的意义,从而使其从职业上升为事业。

(作者为农村大众报副总编辑)。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