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之概观】心理健康教育归因

摘要该就归因方式心理健康影响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以及通归因干预改善和提高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研究进行了简要叙述并对已有研究存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作者认归因干预可能是改善和提高体与群体健康水平条重要途径;研究应着眼揭示体对不性质、不类型生活事件特定归因和维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并就归因干预理论和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归因方式心理健康归因干预。

分类R3956。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己所作所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程。

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r首先把归因问题理论化并提出了“恒常原则”(rl vr)认行总是由多种原因定而人们常常通若干不条件寻特别结和特别原因系。

r开创性工作以归因理论研究蓬勃发展并实际得到广泛应用。

965年和v充实和发展了r归因思想提出了“相应推断”论(rr r)探讨体如何根据他人图相应地推断其认知特征;967年Kll则用“协变原则”(vr rl)逻辑分析模式对归因程作出了比较全面、细致、合理分析和释认特定行结和原因总是存着种相随共存、相应变化关系;0世纪70年代以r创立并不断完善了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把归因原因思维)、情感和行紧密系起成当代归因理论杰出代表。

尽管这些理论所涉及问题和侧重面各不相或偏重归因前提或倾向归因但他们都主张按行结释原因以及觉察到原因、期望、情感抉择继行上重要作用强调体认知活动与行反应特定关系(刺激)→(体认知)→(情感反应)和(期望)→R(行反应)[1~3]。

基这种合乎逻辑并得到量研究支持认知―行模式归因研究者们从基概念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研究并人们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

归因方式归因干预及其研究

归因方式是人们长期生活形成对己和他人行结原因般看法它是人们性特征组成部分并对人们行发生深刻影响

r等学者将归因方式区分特定归因归因维前者乃指具体、别原因如能力、努力等;而者则指原因性质如稳定性、控制性等。

许多学者就特定归因归因维与情感反应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3种可能模式[]。

种称归因情感初版模式(rb- r l)这种模式假定特定归因与各种不情感反应有直接关系而归因维对情感影响不明显。

二种模式称原因维介模式(l l)即假定归因情感关系归因维介作用。

例如成功能力归因与胜任感有关是因能力归因代表种部、稳定和不可控制原因

三种模式由r等人提出称归因维附加模式(rb l)它认特定归因归因维各独立地影响情感

归因维而言原因、稳定性、控制性3维分类及其与特定情感反应系已得到量研究证实和支持心理学所接受并实际得到广泛应用[5]。

br等人978年提出正常人归因方式某些特征是导致人们抑郁因素这假设以[6]学者们就归因方式抑郁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证实倾向把坏事件归结身、持久和整体原因而把事件归结他人、暂和局部原因体较倾向把坏事件归结他人、暂和局部原因而把事件归结身、持久和整体原因体表现出抑郁症状可能性更[7]。

lgrKl等人也以儿童对象研究发现儿童归因方式抑郁具有显著相关[8];L研究则探讨了归因方式与羞耻感关系认易羞耻者具有与抑郁者类似归因模型[9];而l研究发现归因方式与儿童某些严重行问题有着密切关系[0]。

近年国学者们就这问题进行了深入验证性研究

张雨新等以学生被试研究证实了br等人抑郁理论模型并指出事件坏性质和可控性也是影响抑郁重要因素[];魏立莹等人也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研究得出相结论并发现二者归因方式差异主要表现性事件上[];施承孙等人研究结则证实了L假设且发现易羞耻者与不易羞耻者归因方式差异还受事件可控性程影响[3];李占江等人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性事件发生原因作稳定和整体归因者表现出较高水平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

归因干预是以归因理论整体模式基础不理论观指导下通定训练程序纠正或改善不适当归因方式从而进步改变情绪和行训练举措。

R等人将归因原理应用临床上心理治疗而首次提出“归因疗法”(rb r)以[5]归因干预被广泛地应用心理学各领域。

rlg区分了归因干预两条途径误归因训练(rb rg)和再归因训练(rrb rg)[6]。

归因训练以r和gr情绪两因素理论基础通由不生理唤醒状态下认知释引起所期望情绪归因改变患者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目。

训练着眼通常是有关部状态原因认知(如唤醒、抑郁、失眠)方法集控制(l rl)维(部和外部)。

量实践结表明误归因训练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和抑郁等治疗上取得了定成效。

归因训练是r动机和情绪归因、Br我效能说和lg习得性无助等理论观指导下将认知、情感、行设想人对周围事件和行结原因推断而进行训练训练着眼是试图改变行结原因认知(如成功和失败)方法通常是原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维上进行分析。

归因训练教育、管理、运动、临床等心理学围得到广泛应用先用释成就方面动机也探助人行、社会性交往、罪犯假释宣誓、抑郁、活动、戒烟等临床方面问题。

研究结表明再归因训练增强行坚持性和积极性上都是有效。

近年归因训练已引起国研究者们高重视并进行了量研究[7~9]。

隋光远研究表明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相结合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动机水平改善其成就行[0]。

刘世奎研究证实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倾向性成就归因[]。

谢晓昱研究表明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但对学生学业水平提高作用不[]。

胡胜利研究则表明r归因训练模式和策略指导相结合再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业成绩[3]。

韩仁生研究证实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和行坚持性[,5]。

成云等人研究证实了归因训练学生性发展有效作用[6]。

魏希芬研究表明归因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有潜力但缺乏信或确实努力不够学生学习成绩[7]。

王重鸣研究则表明团体归因训练对提高工人工作绩效具有积极影响[8]。

罗湘林等人和王斌等人探讨了归因训练体育领域应用[9]。

刘永芳等人则将归因训练研究应用心理治疗领域[30]。

2 存问题及思考。

已有理论和实践归因研究进步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应用提供了丰富和有益启示但这方面研究容和方法上仍有定局限性从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看()绝多数研究仅从归因维揭示体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影响而忽视了特定归因作用。

()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心理障碍(如抑郁等)关系并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更广泛系。

(3)生活事件性质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坏性质评价上存体差异。

()仅从原因、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量体归因方式原因其它维(如特殊性、有性)并引起足够重视。

归因干预实践而言()以体某种心理疾患治疗目研究多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少。

()以改变体对具体行结原因知觉研究多涉及归因研究少。

(3)以单方法(如强化说、示学习)进行研究多多种方法融合研究少。

()国研究多局限成就动机或体育领域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还是项空白。

我们认()生活事件发生原因是客观存、不可更改但人们对它知觉却是主观多变、可以更改。

原因思维通影响期望和情感介进而驱动行。

影响人们心理生活是他们对原因主观知觉而不是原因身。

因人们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存着必然系。

()人们对不性质、不类型生活事件原因归因是不用释某生活事件原因并不适应释另生活事件即使对相生活事件不人觉察到原因也是不尽相。

但任何生活事件发生原因都可以原因(身―他人)、稳定性(持久―暂)、整体性(整体―局部)、控制性(可控―不可控)、特殊性(人―群体)5基因关系维上作特征性比较。

这些维分别与特定情感和行相系也必然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因揭示这种影响特和规律对心理障碍治疗和不良行习惯矫正以及人们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义。

(3)原因特殊性(人―群体)是影响人们心理生活重要因素。

事件如仅发生某体身上较发生群体身上对体而言其影响更深刻。

()归因维是特定归因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结已形成稳固维归因必然影响着人们对具体事件特定归因

但就其对人们情感和行影响而言归因影响更久远而深刻。

(5)原因知觉导致情绪行反应原因维与特定情绪行相系原因知觉改变会影响情绪行改变。

因人们对生活发生事件作出错误、不精确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情绪和行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如采取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归因方式随能改变情绪和行从而提高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方向。

基上述看法研究应着眼()揭示体对不性质、不类型生活事件特定归因和维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着重已往研究所忽视事件性质评价客观性和体差异、特定归因影响原因特殊性等其它维以及归因方式对健康更广泛影响等问题。

()针对体归因实际运用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结合方法从特定归因和维归因入手通归因干预提高体与群体健康水平。

着重已往归因干预轻视归因维、方法单且仅局限心理治疗和成就动机领域而忽视归因干预改善和提高群体健康水平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即从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融合视角循着以下思路。

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体对各种不性质、不类型生活事件归因特及其年龄和性别差异;()体对各种不性质、不类型生活事件特定归因特及其对不心身症状影响;(3)体对各种不性质、不类型生活事件归因维特及其对不心身症状影响;()不性质事件特定归因归因维上对体各种不心身症状交作用;(5)体特定归因归因维对心身健康影响年龄和性别差异;(6)通归因训练提高和改善体与群体健康水平方法、途径、策略及其效检验。

以期理论上归因理论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应用提供实证依据丰富心理治疗方法理论体系;实践上体精神疾病治疗和不良行习惯矫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学校针对学生归因特进行归因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性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视野。

参考献。

r B著, 林钟敏译 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989。

孙煜明 动机心理学 南京 南京学出版社, 993。

3 刘永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998。

Rll , l l rb, l , v r lr rl rl l glg, 986, 50(6) 7~85。

5 Xk , r , rr rbl l r gvv r r r rlbl vl r rbl l Br rl lg 997, 88 53~69。

6 br L , lg l Lr l rq rrl rl brl lg, 978, 87 9~7。

7 br L , lk , ll L B l r rb b r lgl Rv, 989, 96 358~37。

8 Kl , R L , gl lgv gv rrl r lrrl brl lg, 98, 605~60。

9 L B rl r l & k () lg rk l r, 988。

0 l rbl l b vr bvr rbl bl r r lk rgr v bvr rgr Br rl l lg, 999, 69, 33~5。

张雨新, 王燕 归因方式抑郁 心理学报, 989, () ~7。

魏立莹, 赵介城, 巫善勤 抑郁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999, 7() 3~5。

3 施承孙, 钱铭怡 易羞耻者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 国心理卫生杂志, 998, () 93~95。

李占江等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研究 国心理卫生杂志, 00, 5() 6~8。

5 R L, R Zbr r rb r rl rl l lg, 969, (3) 79~88。

6 rlg rbl rrg rv lgl Bll, 985, 98(3) 95~5。

7 王重鸣 因训练与学习动机 心理发展与教育, 986, () 8~3。

8 王斌, 马红宇 归因训练研究理论综述 体育科学, 000, 0(3) 79~8。

9 齐冰 归因训练若干研究综述及思考 保定师专科学校学报, 003, 6() 76~78。

0 隋光远 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 心理科学, 99, () ~6。

刘世奎 课堂情境学生竞争对其成就归因和成就行影响 心理学报, 99, () 8~89。

谢晓昱 学生“能力”“努力”“方法”归因训练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99, 5~3。

3 胡胜利 学生不课堂情境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 心理学报, 996, 8(3) 68~76。

韩仁生 学生归因训练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997, 0(5) 6~63。

5 韩仁生 学生归因训练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998, 30() ~5。

6 成云, 卢青, 马长青 归因训练学生性发展研究 四川师学院学报, 998, 08~。

7 魏希芬 通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00, 9~33。

8 王重鸣 责任制改革与团体归因训练对工作绩效影响 应用心理学, 988, 3(3) 7~。

9 罗湘林, 张洪斌, 马妍 运动归因训练心理效应 体育与科学, 999, 0(3) 3~36。

30 刘永芳, 庄锦英, 刘渊 归因疗法 ―种重要心理治疗方法 应用心理学, 998, () 50~55 相关热词 概观归因干预心理健康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