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电视音乐文化的史前运动 中国十大文化象征

1984年当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初登荧幕时,并没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对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甚至很多今天的青歌赛观众都还没有出生。

当年,中国每百人占有电视机的数量只有5.8台,电视对于中国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奢侈品。

也就是从1985年开始中国电视接收机拥有量逐年递增,到1987年岁末国内电视机拥有量已超过1.2亿台,拥有电视机家庭占全国总户数47.8%。

1988年,中国电视观众已经达到6亿,占全国总人口56%,是10年前的8倍。

中国就此成为世界上电视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青年歌手大奖赛成了国家电视文艺和音乐文化改革的象征,央视作为新兴媒体主力军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舆论导向,史无前例地将对音乐文化的评判权交给了权威专家和受众。

歌手走进青歌赛、通过媒体平台展示才能,在获得空前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后,个人命运也随之改变。

与此同时,从文化贫乏年代走出的人们呼唤着属于自己的明星,当邓丽君、刘文正等港台歌手的音乐盒带在民间不胫而走时,大批具有明星潜质的歌手还孕育在这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中,他们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时机一到便会立即破土而出。

正是在首届青歌赛后,以关牧村、殷秀梅、彭丽媛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歌手脱颖而出;1986年的第二届大赛,韦唯、毛阿敏、许丽丽、苏红等人一举成名;随后的杭天琪、傅笛声、屠洪纲、宋祖英、蔡国庆、解晓东、朱哲琴、孙悦、江涛、林依轮……“青歌赛歌手”一批批地走红、成为明星,被人们所熟知,很多人的生活境遇被改变。

这些人撑起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半壁江山。

即使青歌赛无时无刻不在避免着被大众娱乐吞噬,并竭力保持着自身艺术的纯洁性,但自从许丽丽和谢青在1986年大奖赛上演了中国音乐电视史上第一次PK后,音乐+电视所聚合的轰动效应便开始影响中国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并成了中国社会公共事件中的一部分。

曾几何时,青歌赛是那么轰动,使之看上去不仅是一场比赛那么简单而更像是一次悄然进行的文化运动:它不仅改变了太多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命运。

正是从1984年开始,以青歌赛为代表中国音乐电视文化的大戏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开唱,并且一唱就是26年,直到今天都没有结束。

邹友开的十六年和一个时代的青歌赛   邹友开青歌赛的创始人,大奖赛历史上的教父式人物,并且一干就是16年。

豪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青歌赛

1984年12月末,在中央台文艺部《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总结》中有这样的评价:“在我国搞声乐大奖赛,本身就是一个开拓性的举动。

从参加预选的歌手人数到观众的收视率来看,影响之大,实属少见……”。

但是,在时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的邹友开心中,那届比赛和自己理想中的青歌赛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

缺少观众互动、缺少现场感唱法无细分,这些都是等着邹友开去解决的问题。

曾经做过体育转播的邹友开清楚地看到,电视文艺节目一是要有现场性、二是要有竞争性,体育比赛转播收视率高便是因为这两点。

当年办青歌赛,凭的是一个电视人的职业嗅觉,邹友开认为青年歌手大奖赛势在必行。

“改革在当时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但是电视文艺这一领域还比较滞后,自己作为一个电视人必须做些什么”。

而到了1986年,他的职业嗅觉又开始发挥作用。

邹友开发现当时流行音乐在民间已经广受欢迎,但在国家媒体却迟迟不予接受。

电视文艺节目如果不能和观众的关注点契合,只能是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   为了让通俗唱法能够进入青歌赛,邹友开曾经多次去“麻烦”当时的广电部领导,而上级给予的答复始终是:我们是中央电视台,所以不能搞通俗唱法,此事已定,不再作讨论,不用再商量。

邹友开在揣摩了领导的想法后,决定从外围寻找突破口。

他联系了李双江等当时国内音乐界的重量级人物去说服领导,于是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几个电话同时打进了广电部领导的办公室。

等再一次去找领导“商量”的时候,邹友开发现领导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机会来了。

就这样,邹友开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争取到了改革青歌赛的机会,同年通俗歌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通俗歌手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流行音乐从此登堂入室。

邹友开说:“如果没有青歌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可能要推后五到十年。

”   青歌赛自此进入了“邹友开时代”和10年的稳定发展期。

但一贯行事低调的他却从不把名字放在片尾字幕的重要位置,一直以节目策划的身份和许多同事的名字并列在一起。

1998年,青歌赛举办到第八届,邹友开又主导了他退休前对大奖赛的最后一次改革――引入文化考核和增加团体比赛。

邹友开说:“但当时并没有想到观众会把注意力都放在文化考试环节,我们只看到有的歌手不识谱、有的歌手没有拿到名次就把优秀奖证书扔在地上,素质确实有问题”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邹友开所增添的新元素造就了青歌赛历史上的第二个轰动期。

“我向来看重收视率,因为青歌赛不是小众节目,需要的是大众关注,青歌赛离不开观众。

”   自从第一届青歌赛起,邹友开就为青歌赛定下了3个目标,1、发现好歌手;2、挖掘好作品;3、推动中国音乐文化发展。

被问到这3个目标是否实现时,邹友开说:“实现了。

这么多年很多音乐节目都淡出了,但青歌赛没有,就是因为它做到了别的节目没做到的事”。

历届青歌赛获奖者   (部分)   ●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    关牧村、范竞马(二等奖)    殷秀梅、郑莉、彭丽媛(三等奖)   ●1986年第二届(专业组美声)    顾欣(一等奖)   ●1986年第二届(专业组民族)    彭丽媛(一等奖)    阎维文、董文华(三等奖)   ●1986年第二届(专业组通俗)    苏红(一等奖)    韦唯(二等奖)    王虹、毛阿敏(三等奖)   ●1988年第三届(业余组通俗)    杭天琪(二等奖)   ●1988年第三届(专业组美声)    马梅(二等奖)    郑莉(三等奖)   ●1988年第三届(专业组民族)    阎维文(一等奖)    张也(三等奖)   ●1988年第三届(专业组通俗)    李杰(一等奖)    安冬(二等奖)   ●1990年第四届(业余组通俗)    郭公芳、蔡国庆、杨迎(三等奖)   ●1990年第四届(专业组美声)    幺红(三等奖)   ●1990年第四届(专业组民族)    万山红(一等奖)    刘斌、罗宁娜(二等奖)    吕继宏、孟鸽、宋祖英、李丹阳(三等奖)   ●1990年第四届(专业组通俗)    张咪(一等奖)    张强、朱哲琴(二等奖)    解晓东(三等奖)   ●1992年第五届(专业组民族)    刘斌(一等奖)    吕继宏(二等奖)    韩延文(三等奖)   ●1992年第五届(专业组通俗)    毛宁(二等奖)    孙悦(三等奖)   ●1994年第六届(专业组通俗)    林依轮(二等奖)    孙浩(三等奖)   ●1996年第七届(专业组美声)    戴玉强(二等奖)    迟黎明(三等奖)   ●1996年第七届(专业组通俗)    满文军(一等奖)   ●1998年第八届(专业组民族)    祖海(二等奖)   ●2000年第九届(业余组通俗)    容中尔甲(二等奖)   ●2000年第九届(专业组民族)    王宏伟(一等奖)   ●2000年第九届(专业组通俗)    谭晶(一等奖)   ●2002年第十届(业余组民族)    索朗旺姆(一等奖)。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