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 无“礼”奈何

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何以见得?礼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有何用?《礼记・曲上》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正身      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儒家讲的修身,也必须以礼来正身

道德仁义的实现更是要通过礼教。

事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道尊严

师道,如果没有礼来进行协调,怎么立起来呢?古代,衣锦还乡者,最先做的就是拜访老师。

立威      治理国家、治理军队、进行刑法,或者进行行政,如果没有礼,你的威严就立不起来。

比如,一个国外的元首到我国来访问,如果没有一个“礼”去接待他,那你就不可能体现出国家的威严

第一个体现不出我们国家的尊严,也没有体现别人国家的尊严,所以这个“礼”是很重要。

祭祀      “事死者,如事生。

”在中国,祭祀_祭祀鬼神祭祀天地,如果没有“礼”那么你的心就不会诚。

为什么古人祭祀,他的供品、祭具的各种要求,非常之严格。

特别是国君祭祀天――祭祀天神。

那么这个时候他非常的庄重,他的这些祭品他得亲自去劳作

国君亲自去劳作得到了这个物品他才拿去祭祀,这样才体现出他的一种诚。

所以通过祭祀,可知礼,可表现出一个人貌恭、心诚的修养。

礼之告诫:有德有位之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