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艺术”的守望:北京名人视线造型艺术学校

摘要:造型艺术艺术家多年脱离写生而采用临摹照片绘画之后,进入了低迷状态。

用图形意识引导艺术家在画面的构图中将不可见的意念形象化,可以把绘画照片复制品的困境之中解救出来,重新唤醒艺术家对大千世界多姿多彩的感悟,运用图形表达思想和情感,使造型艺术重放异彩。

关键词:照片 再造之形 图形意识      当人们能够在有边界的形状之内进行构图时,这个边界就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没有干扰的系统,产生了自然的连续性和重复性,它与人类心灵计算和测量出的死板僵化的秩序并不一致,表现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则,使作品具有如诗如画的特征。

虽然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艺术家掌握了构图术,能利用错觉主义的魔力做到模仿自然并把自然再现出来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在照相机问世后,留住瞬间,再现历史,就再也不是架上绘画的专利,架上绘画遭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照相机普及了,有些画家想画什么。

或把模特摆拍或对着自然景物一阵狂拍,冲洗出来后直接对着照片画。

这样描画出来的作品中缺少艺术家理性的解释和再现自然,跟随照片走上了单焦镜头的回归“模仿自然,再现自然”道路,把绘画做成了照片,从根本上失去了造型艺术的特质。

在这里,照片扮演了主角,终结了知识的传递,使绘画与摄影照片的分野重合在了一起。

造型是再造之形      法国剧作家让阿・怒伊说过:“自然虽美妙,但她缺乏形式结构,艺术的目的是赋予她形式。

”不断寻找新的艺术理论、新的概念来支持和丰富自己,找到将自然形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并在实践中苦苦寻求自己绘画的风格,是每一个试图从事绘画艺术家每天都在做的事,他们力图经过对理论的深入研究使自己对艺术的历史、目的和对象进行必要的宏观把握。

因为,艺术的崇高性取决于它的知识基础的完备性。

这时,我们不妨回到事情的起点,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是“造型”。

从《现代汉语同典》中检索到的“造型”一词的含义:一是指“创造物体形象”;二是指“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造型艺术”则“是指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

石炯在《构图:一个西方观念史的个案研究》中指出:“在通才迭出的文艺复兴时代,随着建筑家成为数学家、雕刻家成为解剖学家、画家成为几何学家、音乐家成为声学家,艺术自然科学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正像阿尔贝蒂强调的那样,对数学的研究是所有艺术的基本原则。

……在他看来,‘绘画是一切艺术的主人’,‘一切艺术之花’。

因为绘画是对整个人、对人与人的环境的道德和空间关系的表现。

这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其创造者是一种特殊的人,是‘凡人中之神’,能够重新创造和解释人与自然,而画家的重新创造反之又能影响我们的世界――‘我敢说,事物中的美均来自绘画’。

阿尔贝蒂将绘画提高到如此高度,无疑有助于从本质上改变人们对艺术家的看法,为把粗鄙的工匠转变成有学养的创造者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以上文字的描述,我们知道,远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已有很高的定位,那些“创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的人,创造出了第二自然,是一种特殊的人。

也就是说“造型”是通过有独创能力的艺术家物体描绘出来的“再造之形”,通过这些作品的展示,让观者看到了一个很具个性、不同于其他人观看到的自然

那么,这个自然就一定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看到的客观存在的物体自然形”。

什么是物体的“自然形”?如今,在业内有着这样的一种共识,那就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是完全模仿自然物象或者是临摹照片描绘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这样的作品的产生,“缺少概括和统一,画面显得很软。

艺术原本内在精神的表达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要相信自己的主观。

”吕胜中在《造型原本》中如是说。

艺术家是有使命在身的人,绘画时一定要对所描绘的物体做个人主观上的归纳和艺术处理,不能只被动临摹,而没有艺术家主观的发现和再创造

用图形体现绘画中的隐秘信息      早在古典文化时代,绘画效果就被艺术理论加以讨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错觉效果能使人们忽视真相,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那种能在平面上神奇地展现出立体建筑的布景画。

古代作家论著的一些章节告诉我们,既用于舞台又用于架上画的错觉效果能给人以惊奇和愉悦。

普林尼就曾以著名画家阿佩莱斯描绘亚历山大大帝挥动霹雳的画做例子,在这幅画中,亚历山大大帝的手指似乎指出了画外,霹雳似乎在画前的空中炸响。

而昆体良对错觉概括性的描述是:“画家用自己的艺术技巧使我们相信,一些物体是凸出于画面的,而另一些物体则是缩人背景的,但艺术家完全清楚,所有这些物体都位于一个平面。

”往昔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艺术先辈为了创造出惊人的视觉效果摸索和创作出来的。

这种执著也为以后的艺术家构图时为了有突破而寻找各种形式进行尝试起到了示范作用。

香港武侠片宗师级的人物徐克在回忆往事时说,七八岁时他拿着相机到处乱拍,发现“相机可以把我眼睛看到的东西剪裁成一个新的世界,原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可以选择看它的方式”。

自主地选择看世界的方式,这就意味着面对同一事物,我们可以变换不同的视点来取景以便给构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使寻常的事物改变了原有的模样,在进行重新的组织和筛选之后进而组成了新的秩序。

在不同时代。

各种“现代”构图方案虽然不断涌现,但从未对透视法进行根本性的挑战,而是对它进行丰富和补充,终于构建了一幢“错觉主义”大厦。

对“秩序与创意”的揭示,更近于一种知识“再创造”过程,由于有了这些知识的运用,才能使大家看到更多的隐而未发的秘密。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