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必三里,灸必关元论

论文关键词:足三里关元 内容摘要: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就是针灸治疗或保健中,针必足三里,灸必加关元

这一原则,作为我们治疗与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运用于临床,有其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意义。

论文内容: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论 “针必三里,灸必关元”,就是针灸治疗或保健中,针必足三里,灸必加关元

这一原则,作为我们治疗与保健的基本原则之一,运用于临床,有其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意义。

足三里,又名下陵,出《本输》篇,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经》云:“合治内府”,胃与肠相连,所以,胃肠疾患可取此以治,然考诸文献,其当能治一切脏腑经络气血之疾。

《千金翼》云: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久泄利...膝痿寒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乳痈...狂歌妄笑,恐怒大骂,凄凄恶寒,小便不利,喜哕,脚气。

”《针炙聚英》有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

”张景岳又云三里“主胃中寒...主胃中热”。

华佗又有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

总之,或“脏与腑,或气与血,或经或络,或外感,或内伤,诸凡胃痛,腹痛,泄泻头痛,失眠,心悸,虚喘,目疾,耳聋,臌胀,水肿,癃闭,淋浊,痹痛等等,肝、心、脾、肺、肾五脏,胃、大小肠、胆、三焦六腑之疾,均可取此穴治之,所以秦承祖云:“诸病皆治”。

足见足三里穴祛病保健功能广泛。

从脏腑经络生理而言,三里穴,五行属土,故为土中土穴,所谓土生万物,而胃与脾相表里,故统治一切脾胃之疾,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调补足三里,实即培补后天

后天充足,则体健少病。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三里,对许多系统有明显作用

⑴对大脑皮质有调节作用可提高皮质层细胞的工作能力;⑵对血管舒张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对肢体血液循环有调整作用

针刺足三里等穴,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原血压水平较高者针灸有降低血压作用,原血压水平较低者,针刺可使血压升高。

;⑶对胃肠蠕动及消化吸收作用,并促进溃疡愈合。

针灸对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消化系统病都有较好的疗效;⑷对白细胞计数有良性调整作用,使白细胞总数趋于正常;针刺人的足三里,发现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的多糖体的革兰氏最显,达17.85单位。

⑸提高机体各种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针刺后血清调理素促进吞噬指数、促进吞噬率和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平均最高数均比针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说明针刺能调动机体免疫生理功能,防御外来的致病因素的侵袭;⑹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有研究证明,针刺三里等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89.2%,具有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

历来认为足三里有强壮作用保健要穴,针刺足三里可对人分泌、消化、神经诸系统起调节作用,有病医病,无病强身,总之起培补后天作用

因而针灸治疗疾病的同时,加针足三里,可提高疗效,虚则用补,实则用泻,随证治之。

我国古代医家孙思邈,葛洪多以此穴益寿延年,其功可见一斑,应该说明的是,“小儿忌灸三里,三二十之外方可就灸,不尔反生疾”(见《外台秘要》)。

盖小儿纯阳之体,灸以温暖,则易致阳亢不收,所以以针调三里,实为老少咸宜之法。

因此,我们说“针必三里”。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