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新农合作为一种对农民施行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参合率也逐年上升。

但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医疗管理部门对新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

以单纯使农民受益的报销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住院人数大,基金支出大幅增长,面临基金透支风险。

提出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完善制度,适时提高筹资的水平,改革新农合报销政策、探索新农合的管理机制、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合理分配农合基金,设立门诊统筹基金,激发定点医疗机构在农合管理主动性等措施。

【关键词】管理新农基金新农制度门诊统筹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惠及8亿农民农村公共服务制度,作为一项专为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就医经济负担的惠民制度新农合建立了不同于城镇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框架,主要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对象,筹集方式和水平、建立制度的宗旨特殊性决定的,它保障的对象是在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收入分配中均处于弱势的农民群体,筹集方式是遵守农民自愿,筹集水平较低,年人均100元是城镇职工的二十分之一,建立制度的宗旨是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目前,全国参合农民达8.14亿,可见该制度经过6年的运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它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卫生需求的增长,农村合作医疗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在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大政方针已定的今天,如何使农村合作更好的发挥优势作用,在不断满足农民卫生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的分配卫生资源,逐步完善,巩固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政府领导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各种困难认识不足。

各级政府领导认为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政府出资,依照上级模式,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保障能顺利运行即可,而忽视了政府在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没有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单独管理机构,而是挂靠在卫生部门管理,为节约成本,实行“管办一体化”。

(2)仅设有县级农合管理部门,没有乡、村级管理体制,使新农合工作在筹资、监管、公示工作的具体操作上没有着力点和抓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易产生棚架,造成新农合信息不对称。

(3)职责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仅成立了由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各级协调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但是大部分为兼职,兼职人员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处理农合工作,造成形式上大家都管,但实际上都顾不上管的局面。

2医疗服务机构对新农合惠民服务理念认识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部分二级医院吃不饱,乡(镇)卫生院没饭吃的现实,使基层医疗机构穷怕了,遇上新农制度实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医疗机构不能正确定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而借农合制度运行之机,提高医疗收费标准,分解收费,开大处方,使用新特药品,盲目的做各种不必要的检查,甚至误导参合者过度进行医疗消费,造成农合政策实施前后次均医疗费较快增长。

最终,造成参合者得不到实惠,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流失,医疗资源浪费。

3参合农民对自己参加新农合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不足。

没有意识到套取基金行为是损害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表现在参与基金监管的积极性不高,放任身边套取农合基金事件发生,甚至帮助亲朋好友欺骗农合管理工作者,弄虚作假套取农合基金

由于存在各层面对农合制度认识不足的问题,使农村合作医疗经办的卫生部门不堪重负,制约新农合进一步发展。

(二)基金问题 新农基金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筹资水平,二、基金使用,三、基金管理

从2003年开始实行新农制度以来,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发展趋势是逐年增长的,就舞钢市来讲,200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3800元,200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4200元,2007年、2008年农民个人年缴纳合作医疗基金均为10元,分别占人均年收入的0.26%、0.23%,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没有与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同步增长,这与农民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增长产生逆差。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