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寻找最亮的那颗星(外三篇)

人,是需要榜样的。

下载论文网   榜样,是为了超越的。

明代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志赶超是职场赛跑的一个常态。

那么,树立起来的标杆,也即“参照物”,必须要高。

先民造“参”字,可谓高瞻远瞩。

甲骨文之“参”——下面是个人,头上是三颗星,表示吉星高照。

金文的“参”字有了一个变化,星下闪耀着“三”道光芒。

许慎的《说文解字》释“参”为“参(shēn)商,星也”。

其实,“参”的本义是星星的名字,“参商”就是“参星”和“商星”之意。

仰视“参”字的来历,不难明白一个道理:“参照物”必须像星光一样灿烂,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带来启示。

稻盛和夫说:“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

”   参照物的不同决定了进取的深度和开拓的广度。

榜样——目标——参照物,只有具有了挑战性,才会激发人的斗志。

经常审视心目中的“参照物”,看看够不够高度。

不够了,说明实现了超越,再寻找下一个更高的来“参照”,让目光更高远,则会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李贺在《致酒行》中说:“少年心志当拿云。

”   你也少年,“拿云”可敢?   仰望夜空,看一看那最亮的星星吧。

圈:不做那“套中人”   生活,离不开圈子

各种各样的圈子,大小不同,环环相扣,五彩缤纷……既圈人,也圈地。

圈来圈去,就有了疑惑:圈子,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圈子不在大小,贵在品质,重在开放。

最忌讳的是圈子里的人过于自爱,防范性过强,拒绝新面孔。

其实,“圈”字已经透露出了一种无奈:圈=囗+卷,一眼就可看出,一“卷”画轴或者一纸“卷”面,被“囗”团团围困,无法舒展美好的姿态。

所以,古人云:开“卷”有益。

“圈”也念圈(ju n),例如羊圈、牛圈等等,好好的一群生物,被圈在里面,两根栏杆隔住了踏遍青山的冲动,只好遥望远山绿水,青草依依。

我们如果深陷某个圈子,时间久了,也会产生依赖,犹如被圈养了一般,想跳出来,却迟迟下不去割舍的剪刀。

常常会听到有人标榜自己是“某某圈内的人”,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自然,有人融入某个“圈子”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打通人脉资源,见水就撒网,有船想摆渡,闲看漩涡与险滩,轻舟已过万重山。

想法不错,只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圈子”是把双刃剑:圈子多了、大了,自己的时间就要切出若干块,学习和生活也容易被分割得七零八碎。

有些人下班之后或者周末,赶场似的应付各种圈子的邀请,看似自由洒脱,实则是被束缚住了。

可是,圈子少了、小了,或者干脆就是个“局外人”,生活也缺了许多趣味。

如何身在其“圈”不被“圈”?   美国思想家W·P·弗洛斯特的“弗洛斯特法则”值得借鉴:“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所以,设计自己的圈子时,伊始就配好可以随时打开“圈”子之门的钥匙:来去自由。

只要做到“既在圈中,又在圈外”,就好。

如果死心塌地陷于一个圈内,往往得不偿失。

看看“内”字——“人”被卡在“冂”里,上下不得,腾挪无方,多么难受。

启:需要打开的不只是天窗   左边的一只手,用力打开右边的一扇门——甲骨文之“启”字的本义再清楚不过了:打开

必须打开

打开天窗才可以说亮话。

打开一个简单的动作符号,却也常常拿来象征着思路的打开、思想的打开、思维的打开

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喜欢、钻研、探求甚至痴迷到了“足不出户”的问题。

这,对不对?   对——做事情就要痴迷与疯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诸多耳熟能详的大师、巨匠都是工作狂人。

他们点灯熬油。

他们夜以继日。

他们殚精竭虑。

他们废寝忘食。

他们,成就了惊天动地的大业。

又不对——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做事情要讲究轻重缓急,一味咬住不放,穷追猛打,未必“功到自然成”。

痴迷心”可有,“死脑筋”不必。

我们不是常常一条道走到黑,不见半点星光吗?   所以说,足该出户还须出,就像“该出手时就出手”。

甲骨文之“户”,俨然半扇门。

《说文解字》中也说“半门曰户”。

此“户”历经风吹雨打,直至成为后来门户、窗户之通称。

“足”之所以要出“户”,就是要改变“穷”的境地。

简体字之“穷”与繁体字之“窮”,都是“躬”身于狭小的“穴”中,窝窝囊囊,有“力”不得施展。

久而久之,屈就于现状,裹足不前。

所以捷足先登,先要踏破禁锢之“户”,大胆地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领略自然生机,放松紧绷绷的神经,放下诸多神马与浮云……这个时候,平日里冥思苦想而不得的东西,往往就会不请自到,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位:高处不胜寒   摸爬滚打了几年之后,人们通常都会考虑所处的“位置”——接近主管了,还是靠近部长了,甚至对工作地点和位置也有所挑剔了,身后最好没有窗户,以免风水流失……等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好的职位,站得高了,看得远了,聪明才智得以施展了,甚至就是想升官发财了,也都无可厚非。

那么,如何获得其位?   职场之道,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先要站稳脚跟,有了坚实的立足之地,像一个桩子似的,稳稳当当地立住了,风吹不倒,雷打不动,这个时候再谋“位置”就水到渠成了。

切忌,急功近利。

其实,先民造“位”之时,已做提示。

回到甲骨文的时代,就会看到:一个人,站在地面上,细一看,仿佛是个“立”字。

这个“立”字到了金文时期,“人”的形态更加明显,而它出现在小篆里,“人”站在了左边,又经过了跋山涉水到了楷书时代,成了现在的“位”。

古时的“位”写作“立”——为什么会这样?   不妨大胆臆想一下:先民可能是考虑到了,只有先“立”住了,才会“占有”一个“位”置吧。

“位”字的来龙去脉留下这样一个启示:“人”欲“立”而得“位”,前提是要“立”——自立、独立、挺立。

“立”得住了,“位”置也就有了。

一旦,“立”稳了,有了“位”置,也不可高枕无忧,还要有一种忧患的“坐立不安”。

《孙子兵法·虚实》言“四时无常位”,大意是说一年四季的变换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寻求变化是常态,许多职场之“位”都在火山口上,看似平静,底下早已岩浆翻腾,喷薄欲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