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不忘“梁家河”

武丹丹。

中图分类号:1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3—0014—01。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人生感悟。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承载了习总书记七年的芳华,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这是习总书记年轻时最艰苦卓绝的时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因此,习总书记有感而发:“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一、在这里,凝结了情谊。

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在伦敦金融城举办的晚宴上,他回忆起梁家河时说:“我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总书记离开梁家河40年后重回这里,当时的伙伴无不亲切激动地说:近平回来了。习总书记平易近人的态度感染着身边人,他不仅用陕北方言风趣地和乡亲们聊天,还嘘寒问暖关心当年的乡亲们这里,果然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梁家河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乡亲们的关怀温暖着习总书记的心。“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乡亲们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他,熏陶着他的心灵。同样,习总书记始终关心着梁家河的乡亲们。他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几十年过去也没有冲淡他对相亲们的感情,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希望。是那珍贵的七年时光,把习近平梁家河的乡亲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哪怕彼此相隔万水千山。

二、在这里坚定了信念。

总书记梁家河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面对的是身体和思想上的双重磨炼。在后来的采访中,习总书记把在梁家河接受艰难生活的磨炼总结为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

陕北和北京有着巨大的差距,习近平也有过距离感,陌生与失落,让他也犹豫、退缩,但他重新审视自己和这片土地后,放下了思想包袱,立志扎根农村,融入群众当中。当时打坝造田主要靠人的体力劳动,习近平没有在意手上磨起的层层血泡,也不惧怕陕北的严寒。“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难怪人们对习近平竖起大拇指说:好后生!”。

总书记说:18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这片陕北高原,习近平正是怀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让群众真正受益。

三、在这里,找到了初心

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全党反复强调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看来初心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灵魂。在梁家河艰苦奋斗的七年时光里,习近平经历了入团、入党、当大队支书,开始步入社会,可以说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找到了初心。他在这里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了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眾的路线方法,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规划。2019年,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全国全党带来了一场思想和行动上的洗礼,这是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也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了理论武装和思想准备。

四、在这里,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和一名共产党员,学习梁家河的“大学问”,就应该从更深层次来思考。

不忘梁家河”,就要学会感恩。不仅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且要感谢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感谢群众的帮助扶持,常怀感恩之心,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不忘梁家河”,就要懂得坚持。坚定理想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勤勤恳恳、求真务实,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先进成果,自觉锻炼自己的党性意识,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不忘梁家河”,就是不忘初心。怀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梦想,矢志不渝地向着伟大目标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