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摘 要 群体性事件是近年来社会矛盾中呈现出的新形态,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从指出群体性事件出发,简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对症下药,探索建立预防解决的长效机制,保护群众合法利益,化解矛盾于未然,从而有效处理群体性事件,构建和谐社会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成因 预防与处理   一、群体性事件概念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第一,“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公众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样十分强烈。

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或失去保障的时候,他们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和抗争要求。

但是,他们法制观念淡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如何通过合法的形式或途径去实现这一目的。

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少数管理执法人员为政不廉、不公,甚至以权谋私、知法犯法,再加上在非常状态下形成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越轨心理支配下,往往采取群体过激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期望得到解决

第二,诉求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体事件的频发折射出法制在某些领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些群众采取械斗、围攻政府机关、静坐、游行等非正常方法解决矛盾,固然与其法律意识淡薄、感情用事有关,但根本原因是群众利益受到损害,通过正常途径难以解决或者无法彻底解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制不健全、不完善。

此外,有些执法人员执法不严甚至知法犯法,不按法律程序办事,以权代法,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本来能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三、探索预防处理群体性事件机制   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当前,关键是要下大力气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安徽恒源煤电股份公司机械总厂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理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相继制定了维稳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机制,使预防化解群体性事件成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第一,要建立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

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处理群体性事件工作,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将其摆到重要位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建立健全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领导机构,定期研究分析形势,解决有关方面的突出问题,指导、推动各部门的预防处置工作。

建立专门公共危机应急机制、机构及应急处突应急队伍,不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要建立健全反应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

群体性事件尽管有突发性的特点,但其在发生前一般都有酝酿、串联、谋划的迹象。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主导、反应敏捷的预警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矛盾

一是健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

建立经常性滚动排查机制、重点时期超前排查机制,在重大时期、重大会议、重大活动期间,实行矛盾纠纷信息日报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的集中排查化解,切实掌握矛盾纠纷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苗头抓起,把教育疏导工作做在事前,力求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防止激化。

二是健全情报信息网络。

要通过加强基层组织、设立信息员、培育治安骨干力量等多种办法,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的情报信息网,及时、准确地收集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情报信息。

三是延伸和拓展信息采集渠道。

扩大采集范围,丰富采集手段,增加信息储量,尤其要注意采集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信息,并进行梳理核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精确灵敏度。

第三,要建立快速反应、控制有力的应急处置机制

一是建立高效的应急机构。

成立由党政领导负责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指挥机构,对整个群体性事件进行全面掌控,组织指挥整个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宏观上的决策和指挥。

二是制定各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预案。

针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强、传播快、危害大等特点,科学判断、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参与群体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有针对性的工作预案,明确管辖级别、人员调配、处置方式。

三是讲究策略方法、严格依法办事。

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

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情况、讲清道理,加强教育疏导。

对于群众要求基本合理,但采取的方法过激,甚至违法的群体性事件,掌握可缓不可急、可冷不可热、分化瓦解的处置化解技巧,对当事的群众尽量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使广大群众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同时,对领头人员、幕后策划人员和骨干分子要正告国家法律法规,晓以利害,特别严重的要按规范程序依法处置,及时予以打击处理。

四是要认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认真开展法制宣传,对不明真相、被误导而参与的群众,要组织有关部门澄清事实,讲明真相,防止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打着“维权”的旗号,炒作群体性事件,误导社会舆论。

对因群众不明真相引发的群体事件,要通过教育宣传,积极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解决矛盾

第四,要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利益协调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利益表达、利益引导、利益疏导和利益保障在内的公平公正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下访制度。

进一步深化“书记大接访”活动,将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困难、深入矛盾制度化,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掌握真实情况,设身处地解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问题。

二是要保障信访渠道的畅通。

科学合理地设置信访工作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强化信访部门的职能。

要认真落实群众来信来访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复查反馈等制度,对群众反映的信访诉求,信访部门要及时报请相关领导研究处理,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妥善解决

三是要拓宽利益诉求渠道。

群众的利益诉求能有相当一部分通过正常渠道得以解决

第五,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倒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大量积聚和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的麻木不仁、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

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严格落实群体性事件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执行维护稳定的党政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挝辉鹑沃疲?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对因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迟报、漏报、隐瞒不报等工作失职引发严重群体性事件,或因应对措施不当、不力致使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实行倒查和责任追究,按照法律和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为安徽恒源煤电股份公司机械总厂综合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12).   [2] 吴俊清,刘瑞贤.和谐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想文化的协调[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3] 张兴武.群体事件防控问题初探[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8).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