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通气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护理

【关键词】 无创通气

随着呼吸机临床各科的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早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已成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如何做好呼吸机治疗护理,是临床护士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我科于2004年8月开始对呼吸衰竭病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对67例呼吸衰竭病人无创通气治疗中的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7例病人中,男43例,女24例,年龄52~87岁,平均68岁。其中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1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49例,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肺水肿7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含血气分析)。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监测、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瞳孔、紫绀程度、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等。所有患者通气前根据原发病常规给予鼻导管持续吸氧1~5L/min、控制感染、解痉平喘、畅通呼吸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

1.3 通气治疗前准备 选择患者合适的鼻罩面罩,连接、调节、固定软帽,在近鼻罩端连接单向活瓣阀(pv阀),用3~8L/min氧流量通过鼻罩内给氧,通气模式为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根据病情调节好各种参数,吸气相压力(IPAP)开始为6~8cmH2O,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至理想值,最大值30cmH2O,平均IPAP为18±2cmH2O,呼气相压力(EPAP)开始为4cmH2O,最大值12cmH2O,平均值8±2cmH2O,首次治疗时尽量延长通气时间,一般通气时间在4~48h。

2 治疗结果。

67例患者中49例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意识转清,能主动咳痰,SpO2在93%以上,气喘有不同程度的缓解;12例病情加重行气管插管后进行有创通气治疗;6例死于肺心病心衰,其死亡原因与呼吸机的使用无直接关系。本组59例通气4~48h,8例48h以上,平均通气时间18h。

3 护理及体会。

3.1 通气治疗前的护理

3.1.1 仪器准备 通气前将呼吸机的各种管道、鼻(面)罩、头带、雾化器正确连接,检查呼吸机的性能是否完好,湿化瓶内加无菌蒸馏水至水位线,准备好相关药品、器械。

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耐受性选择合适的鼻罩面罩。最初参数设定后,医务人员应手持鼻罩面罩轻放在患者面部,使患者能很好地与呼吸机同步,随后固定鼻罩面罩鼻罩面罩各有优缺点:鼻罩死腔小,说话、进食、咳嗽、咳痰不受影响,呕吐时不易引起误吸,缺点是张口呼吸时易漏气,使疗效降低,一般轻症患者或经面罩通气治疗好转后的患者可以选用;面罩死腔较大,进食、说话及咳嗽均需要脱开呼吸机,呕吐时易发生误吸,胃肠胀气的发生率高,优点是漏气少,重症呼衰时应选用面罩,本组病例大部分病人采用鼻罩通气

3.1.2 心理护理 患者在初次接受通气治疗时往往由于对呼吸机的作用不了解,以及由于呼吸机供气时的正压作用使患者产生的幽闭恐惧症(紧张恐惧的心理),使患者不能主动配合产生人机拮抗,因此在通气前应充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通气的目的和方法,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取得信任与配合,训练患者尽快与呼吸机同步。

3.2 通气治疗中的护理

3.2.1 观察通气的情况 通气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若出现烦躁不安,应积极查找原因,调整呼吸参数,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呼吸机工作状况的监护:注意保持各管道尤其是氧气管道连接有无脱落和漏气;添加湿化器水后立即塞紧进水口,避免漏气影响通气效果;及时处理机器的报警,观察各参数,并做好详细记录,严格交接班。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