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麦2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阐述了淮麦26的特征特性,介绍了淮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细整地、平衡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为东海县石梁河镇农民种植小麦、提高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淮麦26;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淮麦26(原名淮麦0432)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4年以淮麦18号、百农9267育成,属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

2009年通过江苏省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

具有生育性状好、抗性强、生长清秀等特点,现将其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淮麦全生育期230d左右,较对照淮麦18迟熟1d;株高87.5cm,有效穗591万穗/hm2,每穗粒数33.0粒,千粒重41.9g。

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硬质。

幼苗半匍匐,叶片细长,叶色深绿,前期长势较慢,抗寒性较好。

分蘖力强,成穗数多。

株型较紧凑,茎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

蜡质较重,剑叶适中,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熟相好。

纺锤型穗,结实性好。

接种鉴定结果:中感赤霉病,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中抗梭条花叶病毒病。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807~826g/L,粗蛋白含量14.8%,湿面筋含量32.7%,稳定时间6.4min。

2栽培技术   2.1精细整地   土壤耕作层一般在20cm以下,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不利。

因此,应提高活土层厚度,增强土壤积水、保肥能力。

一是深耕、深松土壤,争取达到25cm以上;二是做到精耕细作[1]。

2.2平衡施肥   根据东海地区土壤肥力状况,实行平衡施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微肥四配套。

小麦从出苗期至越冬期是小麦生长第1个需肥高峰期,一般施优质农家肥60t/hm2左右、磷酸二铵225~300kg/hm2、硫酸钾150~225 kg/hm2、尿素150~225kg/hm2作基肥。

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化肥深施技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

为了不断培肥地力,提倡利用秸秆还田技术[2]。

2.3播种   小麦冬前积温不足,致使分蘖少,分蘖时间短。

因此,要适当加大播种量,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数,以主茎穗夺高产

具体播种量应根据播种时间而定:10月18日至10月底播种,用种量从120kg/hm2起,每迟播1d,增加3.75kg/hm2;立冬前播种,用种量为195~225kg/hm2。

2.4田间管理   一是中耕松土。

冬前、年后可进行中耕划锄,以提高土壤温度,增强土壤保墒、通气等能力,加快小麦根系生长发育。

为防止伤根,冬前松土应以3cm左右为宜,春季可适当深锄,以减少无效分蘖

二是合理浇水。

冬前如遇干旱,应及时浇好越冬水,春季浇好拔节水。

三是追施拔节肥。

实行分期施肥,重点施好拔节肥,是减少无效分蘖养分消耗、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

一般在3月上旬,追尿素120~150kg/hm2 [3]。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