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主张与苏轼“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殊

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词坛上的巾帼词人,她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词学主张,这个主张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

她的前辈苏轼“自成一家”的词创主张则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了词体地位

李清照苏轼二人虽然对词体的阐释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可谓“殊途同归”。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词论》 “别是一家” “自是一家” 殊途同归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她不仅细读过唐宋词家的作品,研究了词的起源,声律,合乐的特点和文学上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词家进行了品评,写出了一篇流传后世的词学专著《词论》。

词论》是一篇系统论述词体特点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导词“别是一家”之说,把诗与词区分开来,从而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轼则是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词“自成一家”的主张

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有对苏轼的评价,说苏轼的词“不谐音律”,但是,二者却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词的地位

一、李清照压倒须眉的词学专著《词论》及词“别是一家”之说的提出  李清照在她的词学专著《词论》中对宋初词坛的大家进行了评论,可谓勇气可嘉。

因为她没有考虑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位是亲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凭着自己对词的研究和对艺术的真诚与热情,让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汇聚成文。

就这样,一篇被后代词学家所重视的《词论》诞生了。

词论》中,李清照对晏殊,柳永,秦观等婉约派词人的评价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们的局限。

如对晏殊,认为他“苦无铺叙”,秦观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风逸,而缺乏富贵态”等。

其实,《词论》中对词家的评价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

比如秦观的《淮海词》在爱情词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写的怀古类的词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实”,反而是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

由此可见,李清照此篇《词论》是在广泛阅读前人作品。

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基础上写成的”一家之言”。

虽然《词论》的创作具有主观性,但《词论》无疑是一篇重要而系统的词学专论。

其中,李清照简明扼要的指出词的发展史,词的合乐特点和文学性,还联系宋代的词家作了文学评论。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所谓“别是一家”,就是说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比诗更严格和独特的要求,认为词不仅要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谐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丧失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征。

因为词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征,才能不被诗“压迫”,甚至取代,才能在文学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苏轼从“诗词同源”的角度提高词的地位不同,李清照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二、苏轼诗词同源”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艳科”。

诗人墨客们对填词总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的,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向芗林》 后序,《斐然集》卷一九)。

可以这样说,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的,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的。

总之,词的文学地位是很低的。

苏轼在理论上为词“平反”,破除了诗尊词卑的的传统观念。

苏轼紧接着提出了“诗词同源”的说法,认为诗词本是本属一体的,虽然诗与词在外在的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是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他评价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名句“不减唐人高处”,这都是对词的肯定,他从诗词同源角度出发,将诗与词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加之苏轼本人的巨大影响力,就使得词的文体地位大大提高了。

为了实现词和诗的真正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主张

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

”(《苏轼文集》卷五三)。

这里的“自是一家”与柳永词的“风味”不同,它的内涵丰富,包括词应追求的与诗相同或相似的壮美的风格和扩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填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总之,无论是“诗词同源”的词学观念还是“自是一家”的词创主张的提出,都是为了打破词为“艳科”“小道”的的传统看法,提高词的地位,让词有诗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三、李清照的重律与苏词的“不协律”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从小对苏轼就很尊重和崇拜。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全才的文人,他在诗,词,散文,史论,书法和绘画等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

但是,对与苏轼的词,李清照总觉得“以诗为词”虽然豪放杰出,但却往往“不谐音律”。

李清照在《词论》中重点指出了词要“合乐”的特点,即要“谐律”,李清照在自己填词时注重贯彻自己的主张,努力纠正词家前辈作品中的弊病,极其重视词的“谐律”性,努力将词引入“正宗”的发展道路。

所以便在《词论》中评价苏轼“不谐律”。

在现在看来,李清照认为苏轼的词不谐律的原因极可能是因为苏轼诗词同源角度来看待词,没有将词与诗清晰地分开来。

李清照认为诗文要分五音,五声,六律,清浊和轻重,因为词是用来唱的,所以必须是要有“合乐’的特点。

而苏词的不合音律则破坏了词的“正统”和“正宗”性。

其实,苏词不合律是有原因的,苏轼为了全面改变词风,提出了“以诗为词”的手法,而“以诗为词”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从而使词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独立的抒情文体

还有,苏词主要供人阅读,不求演唱,所以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所以自然不会被音律所束缚,即使偶尔不谐音律也是不顾的。

这是为提高词的地位而做出的必要“牺牲”。

总之,苏轼使词独立于音乐之外,所以偶有不谐音律处,李清照为使词更“正宗”,所以极力推崇词必“合乐”。

虽然。

李清照苏轼在词是否要合乐的问题上有不同的主张和见解,但是二者无疑都是为了提高词的地位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事实证明了二人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词的文体

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可谓是“殊途同归”。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慧:《旷代才女李清照》,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7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103页。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