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超声多普勒在乳腺疾病筛查中的应用

关键词:彩色超声多普勒乳腺癌;乳腺增生    彩色超声多普勒(简称彩超)在乳腺疾病诊断方面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在我国乳癌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乳腺保健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超声因其简便、易行、无电离辐射,已成为筛查诊断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HITACHI EUB—525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 MHz。

检查方法:受检者取仰卧位,以乳头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连续转动扫查及纵横切扫查整个乳房。

在病灶部位重点观察肿块的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后方衰减等,然后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情况,测多普勒频谱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值。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  700例检查者,超声提示乳腺增生声像图433例(其中,包括单纯增生286例,增生伴结节112例,结构不良33例,乳腺囊肿2例),占61.9%;未见异常者222例,占31.7%;纤维瘤18例,占2.6%;哺乳期乳汁淤积及乳腺炎8例,占1.1%;乳房部位多发脂肪瘤8例,占1.1%;乳腺癌5例,占0.7%;不典型肿物4例,占0.6%;乳房假体2例,占0.3%。

2.2 正常乳腺及常见乳腺疾病声像图及多普勒特征  2.2.1 正常乳腺生育期女性腺体层一般较厚,实质由低回声的导管系统与不均匀的相对强回声的间质组成,乳管横切与间质交叉呈强弱不等蜂窝状回声;妊娠期乳腺腺体层逐渐增厚,导管的低回声区逐渐增多增宽;哺乳期腺体层进一步增厚,管状回声区进一步扩大,管腔透声好,边缘清楚;停止哺乳后,管状回声减少,间质强回声逐渐增多;绝经后妇女,腺体层逐渐变薄呈细密均质相对强回声

彩色超声多普勒:妊娠晚期及哺乳期腺体层内血流信号丰富,测及低速低阻动脉频谱;其余时期血流信号稀少或无。

2.2.2 乳腺增生①单纯性增生腺体非均质性改变(与正常年轻女性乳房回声相似),可探及斑片状强回声及蜂窝状低回声

导管型增生,显示较宽的管状或融合的片状低回声为主;小叶型增生,显示大片状强回声区为多。

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不丰富。

乳腺腺病:腺体非均质性改变伴有多个椭圆形或圆形低回声结节,无包膜,大小3~10 mm不等,后方回声无衰减。

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不丰富。

乳腺囊性增生症:腺体非均质性改变伴有多个囊状或管状回声,边界清,有囊壁,后壁回声增强,多为多发,相邻的可呈融合状,也可呈多处管状或2~3 mm大小的结节状低回声

彩色超声多普勒:内部及周边无血流信号

乳腺结构不良:局限性腺体回声紊乱,低回声为主,间有杂乱条索样强回声带。

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多。

追问病史,局部多有哺乳期积乳史。

2.2.3 乳腺纤维腺瘤多呈椭圆形低回声团,边界光整,有完整的包膜,伴有侧边声影,后方回声无衰减,有的为增强。

探头加压,肿块活动度大。

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多不丰富。

2.2.4 乳腺炎性肿块哺乳期乳腺红肿压痛处,增厚的腺体层内有局限性回声减低区,形态不规则,早期未液化时边界不清楚,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丰富,频谱多为静脉频谱或低阻动脉频谱

液化后,内壁不光整,常有多个液性无回声区融合,本病需与炎性乳癌鉴别。

炎性乳癌,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无钙化,超声测及团块大小较临床触及的肿块小;病变处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回声增强,且由迂曲的细管状回声环绕而呈“卵石样”表现,“卵石征”可作为炎性乳癌的声像图特征[1]。

2.2.5 乳腺癌低回声团块,边缘形态不规则,呈“蟹足征”,团块纵横径比值大,内可见沙粒样钙化,后方回声多衰减。

髓样癌腺细胞多,组织疏松,后方回声增强,且因其病灶较大,边界清晰,外形相对圆钝,与纤维瘤不易鉴别。

彩色超声多普勒乳腺癌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多为高速高阻频谱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