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 在心灵的城乡结合部

有一个名叫毛狗狗的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正在朝着城市进发。

城市像一个陌生的城堡,矗立在他的正前方。

他的未来就这样沿着陡峭的石阶向前展开,他和所有进城务工者一样,必将经历城市对他的洗礼和煎熬。

曾宪国的目光透视着社会底层的方方面面。

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当代》发表的中篇小说《嘉陵江边一条街》和长篇小说《雾都》,对市井人物的刻画,本地俚语的运用,都达到一定的高度,被评论界称为当代重庆的清明上河图。

随后,在《中国作家》发表的中篇小说《人市》,是他目光的一次转移――进城打工者――这一特殊群体成为他关注的新的焦点,以极大的人文关怀,揭示进城打工者生活的苦难。

曾宪国观察毛狗狗们已经很多年了,他一直在寻找接近他们、理解他们的角度,最后,他选择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这让我非常诧异。

曾宪国市井生活观察家之称,他习惯在小说中精雕细刻重庆的市井生活场景,茶馆、人市、临江小街的生活,永远是炽热并刺激的,仿佛重庆的火锅。

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第三人称的叙述,习惯了他津津有味地讲述茶桌上的趣闻,无不信手拈来,他讲得既狡诈,又逍遥。

以我的个人理解,第三人称是安全的,最游刃有余的;第二人称是偏执的,如果不是控诉,那就有可能是情书;而第一人称的讲述,则是危险的,你没有退路,你必须借助一个人物的视角来构造整个场景,必须借助一个人物的声音来说出所有想说的话。

一个老练的小说家是不会平白无故地冒这个风险的。

我了解曾宪国,所以,小说开篇的戏剧性并没有干扰我的猜测――他的这个小说,是有抱负的。

狗狗开始了对城市生活的最初探索,尽管他是在父亲之死的阴郁背景下开始这个探索的,但是他的野性和热情,却让他的磨难有如传奇。

他在城市城乡结合部,激动而新鲜地奔走着。

他的背影里重叠着许多进城务工者的身影。

曾宪国也开始了他的探索

这样的探索,同样是陌生的。

因为毛狗狗代表的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对城市生活,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务工者的目标。

发生在毛狗狗身上的城市化,因此更为复杂和戏剧化。

已经有一些作家和诗人开始观察进城农民如何融入城市的过程,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也有打工者,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在作品中表达了这样的过程其实有着多么残酷的一面。

总的说来,这样的关注和表达,集中在社会层面的多,涉及具体问题的多。

比如关于身份、地位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平,子女的教育问题,性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当前的热点,也值得包括作家在内的文化人去关注和呼吁。

但是曾宪国的抱负不一样,他关注的是毛狗狗们在城市化过程中,心灵而非身体所经受的苦难。

狗狗经历了丰富的故事,而其中的多数,是他的自尊被他的周遭或者说城市粗暴消费的历史――以他和西安的难于启齿的关系和纠葛这条线索的发展最为典型。

《门朝天开》,往往在涉及这类线索时放慢了脚步,以便读者更细节更生动地看到,毛狗狗这样的进城务工者,其实内心有着城乡结合部常有的混乱、充满生气,和太多的不堪。

同时,作家也在安慰着我们这些目瞪口呆的读者,在这样痛苦的内心中,人性的光芒仍然存在,像雨夜的灯光,微弱,但是让人温暖。

狗狗决定离开城市,回到他的山村去。

但是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城市其实已经卡在他的身体里。

不管他离开得多远,城市对他的启发和倾轧,都仅仅是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欧阳斌]。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