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萎的本草考证

【摘要】   目的为研究女萎的品种来源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及方书,从植物形态、开花期、采收期、炮制功效等方面加以论证。并结合现代对女萎的品种来源认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考证女萎植物是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萎蕤植物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结论女萎有开发利用的前景。

【关键词】 女萎 植物形态 开花期 采收期 炮制 功效

吴晓燕[1]曾发表有《女萎本草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记载女萎萎蕤,其原植物即是玉竹。我们不同意这样的考证结果。有关女萎本草考证比较少,其原植物曾在现代一些中药文献中论述过,但论述得比较简单且论据不充分。鉴于这些情况,我们考察比较历代本草文献,从植物形态、开花期、采收期、炮制功效等方面加以论证。

1 从原植物形态记载考证   中药女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2],列为草部上品。女萎的药用部位是藤茎、叶或根,具有祛风除湿,温中理气,利尿,消食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症,吐泻,痢疾,腹痛肠鸣,小便不利,水肿等病症。但从《神农本草经》[2]《名医别录》[3]等早期本草文献来看,基本没有关于女萎形态记载。《本草经集注》[4]描述女萎萎蕤植物形态:“今处处有,其根似黄精而小。服食家亦用之。今市人别用一种物,根形状如续断茎,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因此从《本草经集注》的论述可以看出早期女萎萎蕤也常有混淆。正如陶弘景注云:“按《神农本草经》[2]有女萎,无萎蕤。《名医别录》[3]无女萎,有萎蕤,而为用正同,疑女萎萎蕤也,惟名异尔。”   《新修本草》[5]则首次把女萎萎蕤列为两种药物,萎蕤列为草部上品,其植物形态描述引用《本草经集注》[4];女萎列为草部中品,其植物形态描述:“其叶似白敛,蔓生,花白,子细,荆襄之间名为女萎,亦名蔓楚。”通过《中国植物志》[6]描述女萎:“三出复叶,小叶片卵形或宽卵形,常有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锯齿。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白色。”可初步推断《新修本草》提到的女萎为今女萎。   《图经本草》[7]有女萎,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附图女萎附图描绘比较清楚明确,与《中国植物志》[6]描绘的女萎叶序相似都为对生叶,因此可推断此女萎附图即为今女萎。《中国植物志》[8]描述玉竹:“叶互生。”《图经本草》的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附图也许是描绘不清楚,或许是年代久远附图模糊,似乎描绘的叶下部是对生叶,上部是互生叶,但不能仅此一点就肯定或否认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是今玉竹还是今女萎。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9]描述女萎,葳蕤相同的植物形态:“茎强直,似竹作节,叶亦如竹,两两相值,叶端有黄色斑点。三月开青花,遂结实如珠,根横行,如荻根及菖蒲。概节平直,多脂润,虽燥亦柔,须节冗密,宛如冠缨下垂之绥,而有威仪之义。”根据上述本草著作和《中国植物志》描述玉竹女萎植物形态对比,可推断 《本草乘雅半偈》描述植物是今玉竹,而不是女萎,因此该本草未区分女萎萎蕤。   从上述三段文字可以看出,虽然唐《新修本草》把女萎萎蕤列为两种药物,但宋《图经本草》和明《本草乘雅半偈》记载女萎萎蕤仅是名称上有所区分,而没有实质性内容即植物形态描述的区分,仍有混淆之处。   《植物名实图考》[10]也有女萎的墨线图。此图描绘的叶形与女萎相似,但叶序互生似玉竹,花序也似玉竹。因此不能单凭此附图判断《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原植物是否是女萎。   清代吴继志在《质问本草》[11]中明确指出玉竹植物形态:“其根横行多。玉竹茎干强直似竹箭,竿有节,其形如竹狭而长。表白里青。三月开青花结圆实,其根横生似黄精,差小黄白色。性柔多,发其页如竹,实是玉竹。观其茎根很似中国之玉竹。细按其实又似黄精,而差小黄白多发,特恐地道不同入药,自宜酌用。玉竹缓脾食胃用根茎叶不用。”并且有清晰的附图,该附图与《中国植物志》的玉竹附图极为相似。因此直至清代古人已完全认识到女萎萎蕤是两种不同的药用植物,并且称萎蕤玉竹。   从上述诸本草记载可看出,历史上存在同名异物情况。后来把女萎萎蕤区分开,但植物形态描述不详尽。初步推断古代记载女萎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古代记载萎蕤为今百合科植物玉竹

2 根据开花期和采收期记载考证   《吴普本草》[12]曰:“萎蕤,二月、七月采。”《本草经集注》[4]曰:“女萎萎蕤,立春后采,阴干。”《图经本草》[7]曰:“萎蕤,三月开青花,结圆实,立春后采根,阴干用之。”玉竹的花期为5~6月,果期为7~9月,南方于秋季8~9月采收,北方于春季采收。而女萎的花期为7~9月,果期为9~10月,秋季开花时采收带叶茎蔓,扎成小把,晒干或随时采用鲜品。因此上述诸本草著作提到的药用植物都是今玉竹。可见,在唐《新修本草》之前,女萎萎蕤不仅是植物形态描述记载有混淆之处,而且植物开花期、采收期的记载也有混淆之处,即确实存在同名异物情况。

3 根据炮制方法的考证   《雷公炮炙论》[13]只记载萎蕤炮制方法,而没有提到女萎炮制方法。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14]中同时记载女萎萎蕤炮制方法,且萎蕤炮制方法与《雷公炮炙论》记载炮制方法相同,曰:“萎蕤,入药采根,竹刀刮净,蜜水浸宿,文火烘干。勿误取钩吻黄精,须仔细辨认真假。又种女萎,采得除干,去头上白蕊,做成细片,拌豆淋酒蒸。从己至申,方取曝用。”现代玉竹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洗净泥土,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可见,“蜜水浸宿,文火烘干”与今“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晒干”的方法极为相似,因此本草实际记载萎蕤,更肯定古萎蕤即为今玉竹。《新修本草》[5]草部中品曰:“今太常谬以为白头翁者是也。”与“去头上白蕊”,疑指同一植物的同一部位,又进一步推断古女萎即为今女萎

4 根据功效记载考证   《神农本草经》[2]曰:“女萎,味甘、平。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吴普本草》[12]曰:“委萎,治中风,暴热,久服轻身。”现在研究认为女萎功效是祛风除湿,温中理气,利尿,消食。主治风湿痹症,吐泻,痢疾,腹痛肠鸣,小便不利,水肿。玉竹功效是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玉竹药理作用有降血脂,缓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及增强免疫力等功能。因此前半句“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是指主治风湿痹症,推测为女萎;后半句“久服去面黑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是指有滋润补养,抗衰老作用,推测为玉竹。可见,《神农本草经》和《吴普本草》的确存在异物同名情况,把女萎萎蕤混为同一物种。   《本草经集注》[4]曰:“今治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无止氵曳之说,疑必非也。萎蕤又主理诸石,人服石不调和者,煮汁饮之。”可见与女萎主治痢疾,腹痛肠鸣症相似。因此我们反过来可以证明此本草记载女萎即为今女萎。   《新修本草》[5]曰:“萎蕤(上品),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茎中寒,及目痛眦烂泪出。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女萎(中品),味辛,温。主风寒洒洒,霍乱,泄痢,肠鸣游气上下无常,惊痫寒热百病,出汗。”虽然《新修本草》把女萎萎蕤区分开,但功效描述仍有混淆之处。   陶弘景认为女萎萎蕤同功,故合并为一条,并云今下痢方多用女萎。苏敬认为有下痢功效女萎,乃是另一种女萎,其形态萎蕤不同,于中品另立一条,并注云:“女萎功用及苗蔓与萎蕤全别。”。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