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儿科学教学与中医特色人才培养

【摘要】 本文结合中医儿科教学,提出当前教学中的问题,指出教师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应在教学中作中不断探索和调整“教”与“学”的比例关系。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中医教育学; 教育,医学本科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最能突出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核心的临床课之一。中医院校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培养地道的中医人才,这是中医临床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面对中医院校本科学生,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要围绕中医特色培养为核心。

1 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等中医院校都抓住大好机遇,努力扩大招生规模,促使目前在校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数较以前有较大增长。但与西医院校相比,中医学生人数仍然相对不足,且很多毕业生走上临床后,很快转向西医,将中医的理法方药完全抛弃,从而导致中医临床阵地日见萎缩。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为了学习中医的真谛,必须大量阅读中医经典著作;一方面,为了学校学习的要求,必须花大量的精力研究西医。更麻烦的是,在学生还没有养成中医的思维习惯时,就整天受西医思维的影响,而且还是皮毛、不成熟的西医思维,毕竟两种医学同样是刚接触。学校里有些老师讲课喜欢中西医结合,也许他们已经能够正确对待两者的联系,可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左右顾及不暇。面对学生们的这些困惑,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本科阶段中医课必须讲地道的中医术语,原汁原味的中医理论思维。西医学不好,可以临床以后再学,而且目前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能否通过,也是以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指标来判断论文的优劣。本科阶段不突出中医特色,很难培养出中医“科班出身”的学生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医学实践为后人留下了这份珍贵的医学遗产,其科学性可谓烛照千古,后人有责任将之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兴趣中医的诊断与对疾病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与依据,其科学性、严密性与可重复性更是历经千百年而熠熠生辉,结合中医儿科学临床教学,体会到中医的核心就在“藏象”二字。了解了“藏象”也就帮助引导学生真正领会了中医精髓,就跨入了中医的门槛,你将会发现一个别样的医学领域,你也会发现中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医学,其科学性及远见性早已超出了现代医学所达到的高度。西医学至今仍在微观的世界中寻找医学的发展,而中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找到了一条整体研究的康庄大道。任何教学法研究,归根结底都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1]。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