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导产业的选择:日本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工业化也进入中期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我国必须正确选择和扶持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制造业全面发展

结合当前的实际,本文认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适时选择和确立主导产业,以产业政策大力扶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而造就的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

【关键词】主导产业 选择 日本 启示   按照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往往是那些能够吸引新技术,产业关联性强,能够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具有较高的增长率,从而促进一国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产业,选择主导产业也就是选择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实现了后发国家超常规发展

在当今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将以四万亿投资刺激经济,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这其中就含有主导产业选择与扶植。

本文认为日本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主导产业的一般理论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是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后来一些学者发展了他的理论,并进行了新的界定。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

对于主导产业选择有许多基准

其中主要是罗斯托的“扩散效应基准”、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基准”、筱原三代平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一是作为主导产业理论的奠基者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主导产业的关键。

罗斯托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而是几个产业共同起作用,他称之为“主导部门综合体”。

它们是由主导产业和与主导产业有较强后向关联、旁侧关联的部门组成。

二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产业关联基准”。

即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

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主导产业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发展

三是日本著名学者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基准被称为“筱原二基准”,这两个基准曾经为战后日本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理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7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在“筱原二基准”的基础上推出了两个新的基准:过密环境基准(选择那些不会破坏环境,不会造成生产布局过密、人口密度过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主导产业)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二、战后日本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发展历程      1、日本经济复兴时期(1946—1960年)。

主导产业为煤炭、钢铁和火力发电。

战后日本复兴经济的突破口放在了能源部门。

当时一份日本官方的报告指出:“生产不振的最大原因,既不是设备不足,也不是劳动力不足,而是原料、煤炭、电力等不足造成的。

”电力不足是由于煤炭供应不上,煤炭供应不上是因为钢铁等器材缺乏,钢铁不足又对交通运输等部门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严重阻碍物资的流通。

为此,日本政府实施了对煤炭、钢铁重点扶持的“倾斜生产方式”政策。

煤炭产量的提高加上当时比较便宜的石油,日本开始发展大容量化的火力发电。

随着火电站的大规模建设,同时又培育了仪器和自动化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石油化学、钢铁的自动化机器工业的发展,石油加工设备的扩大,石油制品成本的下降,又使燃料成本随之递减,使火力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这些产业的相互作用,解决了日本经济复兴期间能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为下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60—1973年)。

主导产业是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和钢铁工业,即重化工业。

自从这些工业引入了自动化技术之后,日本工业迅速建立了高质量、低价格的原材料供给体系。

随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市场规模的扩大,推动了新的投资,又引起了对运输工具的新需要,日本的造船工业又获得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

造船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引起对钢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又联系着对运输钢铁这些原材料的船舶工业的需求,重化工业部门的螺旋式发展,推动着日本经济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

3、日本经济稳定增长与调整时期(1973—1990年)。

主导产业为汽车、家用电器工业。

50—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煤炭、钢铁、石油、电力等原材料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195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为113美元,1970年迅速达到1560美元的高水平,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对消费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消费结构也升级换代,对高档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用电器(空调、彩电等)的需求更加强烈。

有效需求的扩大刺激了供给的扩大,因为原材料的高质量和大批量的生产,使原料价格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下降,促进了产品的有效供给。

4、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与恢复时期(1990至今)。

主导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服务业,也就是所谓“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90年代以来,由于股市和楼市等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导致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90年代的金融危机和长期经济萧条。

严重的经济衰退,迫使日本政府着手对产业结构进行重大调整,日本政府认识到,曾经在日本经济中发挥牵引作用的传统主导产业已经趋于成熟,且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追赶下已不再具有往日的竞争优势。

日本要保持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和领先地位,就必须选择和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为此,日本选择了“IT产业”,提出了“IT立国”的经济发展新战略,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变革的“火车头”。

在进入21世纪后,日本提出IT产业五年赶超美国并领先于世界的政策战略设想,力图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

尽管目前日本的信息产业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它在创造市场规模和容纳就业量、克服能源制约、产品高附加值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逐渐成为21世纪初日本经济中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

三、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主导产业选择必须依据国家的具体资源情况、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工业化所处的阶段而定。

战后日本在不同时期选择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就是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

当前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不能简单地参照理论基准,必须考虑我们的基本国情与国际环境。

当然我们也必须发挥“后发优势”,不能拘泥于那些不利条件而裹步不前,必须充分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模仿转入创新,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一定能够象日本那样以较短的时间赶超发达工业国家,完成全面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2、主导产业选择必须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一定要有较强的增长趋势和带动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增强的主要推动力,而主导产业的正确选择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原因。

日本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也与我国所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对主导产业选择要求相吻合。

这三种机械产业在1990年日本制造业的比重之和为41.7%,而我国2001年同样的比重只有29.9%,从这种角度看,我国这些产业还有很大的增长前景,也会对其他制造业起到较强的关联效应。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