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如何产业化发展

希望有条件的非遗项目能够走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毕业论文网   希望非遗换掉“地方土特产”的属性,能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品牌;   希望非遗传承人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上来,而不是为了企业的生存满世界推销产品;   希望建设权威的非遗交易平台,真正解决非遗产品的渠道问题;希望非遗能够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回归非遗原本的存在价值;   希望非遗与教育深度融合,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脱贫增收;   希望所有的希望不再只是希望……   2017年,笔者在各省非遗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走访了我国10个文化大省,访问了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两大类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相关从业人员百余人,50余家非遗企业。

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不仅深深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的博大精深,非遗文化的源远流长,非遗传承的艰巨使命,同时也深深感受到非遗人殷切的希望

影响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就非遗产业化发展而言,我国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全国非遗资源90万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372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86人,省级非遗项目11042项,省级传承人12294人。

但实现或基本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寥寥无几,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北京全聚德烤鸭、云南砂锅米线、天津狗不理、西安肉夹馍、东北二人转等被大家熟知的项目外,其他一些具备传统优势的非遗项目反而走向了生存的困境,例如瓷器、刺绣、漆器等曾经为国家赚取外汇的代表性非遗项目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存在着库存积压销售渠道难的问题。

为什么传统美食项目等能够形成产业化发展,因为它们和人们的生活融入在了一起,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标签,同时也拉动了一方经济。

非遗必须要有市场,要被人们所需,才能有生命力。

在笔者看来,影响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思想保守。

经过走访了解到,部分省份从主管领导到传承人普遍没有产业化发展的意识,这和当地的资源和支柱产业的定位有绝对的关系。

传承人角度来讲,现有的传承人大部分年龄偏高且对经济、政策、科技的掌握不够,难以应用科学可行的方式让非遗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另外部分传承人满足现有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受保守观念的影响在技艺传承上局限于家族传承,难以接受祖辈传承的绝活让他人接手。

第二,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是公共财产,保护非遗也是一项公益事业。

非遗保护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仅靠个人的收入和传承人的投入难以很好的保护,这也就制约了产业化发展

第三,专业人才的缺乏。

非遗产业化发展和创新运营模式的形成是要人来完成,所以人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计划参与人数10万人次,包括清华、央美等57所院校参与。

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不容乐观,首先传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参与培训内容以理论、保护为主,而对参与培训的人员又有条件限制,因此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其次培训一定注重时效性,突出等级能力,通过培训让从事非遗技艺的从业人员从水平、产品价值、自身价值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这样有助于非遗培训的参与程度。

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笔者认为,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非遗传承人和从业人员的产业化意识,只有产业化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保护

建立可行的运行机制,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加大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非遗融入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人的生活。

第二,建立国家级别的非遗交易平台,解决非遗项目渠道问题。

目前非遗产品种类繁多没有形成同类产品的标准价格体系,非遗市场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产品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非遗产品的含金量。

另外建立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实体店,让消费者产生兴趣的同时促进消费,从线上线下解决非遗产品的渠道问题。

同时解决非遗企业库存和企业现金流问题。

第三,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现非遗产业化的保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非遗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生产总值上占的比重日趋增大。

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机构、民间、高校共同合作,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培养文化、经济、市场、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通过政策导向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非遗传承保护产业化发展的工作中。

第四,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趋势。

2016年,文化部服务国家“一?б宦贰闭铰裕?出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23个国家文化部长或代表受邀出席丝绸之路文博会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通过了《敦煌宣言》,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的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非遗打开了国际市场。

第五,文化资金投入。

2016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文化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6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第六,非遗资源有效整合,打造非遗产业化发展的航空母舰。

非遗要实现产业化,更要实现抱团发展,而不是以分散的力量,进行单打独斗。

产业化确实让很多非遗项目有了自我造血功能,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遗的产业价值,推动非遗传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可否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由生产性保护产业化转变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实施和深入推进,非遗产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前景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