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态律动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良好途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充满热情,尤其是中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体态律动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怎样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自主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笔者从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造活动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态律动 达尔克罗兹 参与。

在2001年以前,《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唱歌、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项。以音乐活动方式为划分依据的四大教学领域,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教师: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创造一切机会和活动,让这些接受音乐教学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

什么是体态律动呢?简单的说就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足够空间的活动,但并不是漫无目的地“侃大山”、毫无章法地“群魔乱舞”。体态律动教学法由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提出,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一直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发展。

一、歌唱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初中音乐课堂,歌唱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歌唱也是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在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发声的练习,在歌曲的演唱上则注重歌词的咬字是否清晰,演唱时情绪的把握是否到位。笔者在十多年的歌唱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一旦离开了钢琴就不会唱歌的苦恼。究其原因,是音准节奏的问题,然而音准节奏是歌曲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训练学生音准呢?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对学生来说,进行准确把握音阶和音准的训练是一个较为困难的过程,这种训练是十分枯燥的,而且学生也不能将音与音的关系进行很好的把握。针对这种情况,达尔克罗兹在他的教学法中吸收了柯达伊教学法中柯尔文手势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运用学生自己的手势及身体位置感受音的高低,使原本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音高之间的关系构成变得更加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时间内成为了教师和学生进行音乐沟通的方式。

在歌曲的学唱中,用旋律线的方法可以辅助学生唱准旋律,运用旋律划线来理解音乐,既简单明了又迅速。学生通过手位与身体部位结合划旋律线来表达乐曲中音高、力度的变化、情绪的不同。对于歌曲中,旋律难以把握的乐句,通过划旋律的方法,可以直观地看到音高走向。有了这样的体验过程,学生内心的旋律走向就十分清晰了,正确率大大提高。

二、欣赏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在欣赏教学中,提倡用体态律动来彰显学生音乐中所体会到的感受,以及音乐所带来的情感的变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生节奏感,以及音乐所带来的其他感受,在体态律动的影响下,学生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的节拍进行有节奏感的拍打或摆动身体,这样就让学生在无意中进入了音乐教学中,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帮助下,使音乐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思想进行融合,使音乐想象在学生的表现中得以体现。例如,在欣赏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溜冰圆舞曲》时,第一遍初听音乐学生想象每一段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并根据音乐的速度手指做相应的律动音乐演奏得慢时用一根手指律动,中速用两根手指律动,快速用三根手指律动。《溜冰圆舞曲》由序奏和四支小圆舞曲及尾声组成,在分段聆听四支小圆舞曲时,通过律动对比主题A和主题B的速度、情绪。如: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A旋律节奏平稳、抒情优美,学生舒展手臂,脚踩三拍子,表现溜冰者舒畅、愉快的心情;主题B与主题A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符较为短促,学生则用快速交替的脚步表现溜冰者活泼跳动的舞步;然后又出现主题A,回到舒缓的律动。此时,教师示范到位,学生由放不开的样子,渐渐认真,动作规范,随着对音乐的熟悉,节奏也卡得很准,动作越来越来流畅。通过整首曲子的体验,最终总结出乐曲的曲式结构如下:

在欣赏《雪域天音》这个单元的《正月十五那一天》,理解作品体裁堆谐,即产生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的民间歌舞。在聆听的基础上,根据歌曲中旋律创编踢踏舞律动,结合音乐与视频,学生走入迎接文成公主的队伍中,感受西藏人民迎接文成公主时的盛况,理解汉藏一家的深厚情谊。

三、创造活动中的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身体运动的教学法,把音乐感受和身体的运动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艺术效果。所以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体态律动并不是随意的摆动身体,也不是简单的模仿。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万马奔腾》一课的教学中,旋律开始节奏感强烈:

学生音乐节奏马儿奔跑的动作,并从音乐力度先弱后强的变化体验马儿由远而近的场景。音乐进行到中间部分,出现了变换拍子,此时,马儿在做什么?通过反复聆听、视唱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马儿的动态,有的学生认为马儿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美景,停下脚步欣赏风景,于是按节奏做起瞭望的动作;有的学生则认为马儿停下来休闲地吃草,随着节奏做起低头吃草的动作;还有的学生认为小马很调皮,变化拍子时正在嬉戏,于是两匹马按节奏互蹭几下。除了“变拍子”,还有“风吹”、“马叫”两个点,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对这首曲子的喜欢溢于言表。这样的课堂往往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受,给学生带来美妙的感受

体态律动的应用将原有的、单一的音乐模式进行打破,使学生音乐学习中实现了动与静的融合。动态的韵律辅助学生正确演唱、深入体验、激发创造,从而能够更快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