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资金流动的区域差异分析

研究 区域 金融 ,必须考察货币资金区域之间的流动。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非均衡性直接制约着区域资本的形成、积累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 影响 着区域金融稳定、 经济 增长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增长。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发展 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部地区资金流向东部地区,近年来尽管有一些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的迹象,但仍然没有改变金融资源分配的“东高、中中、西低”的状况。对此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作初步评析。 作文 /zuowen/。

一、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表现      1从存贷款变动看区域资金流动。   从银行系统角度看,区际货币资金流动可以表现在区域资金吸纳和运用能力的差异上。而区域资金吸纳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变动情况来 分析 ,区域资金运用能力可以通过区域金融机构贷款变动情况加以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存款资金的分布上,东部地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且比重逐步上升,2003年高达6479%,而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在2000年后却逐步下降,其相对差异东部对西部由1999年的379倍提高到2003年的402倍,东部对中部由1999年的316倍提高到2003年的339倍。存款的增长速度方面,虽然东部地区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存款增速。在贷款资金的分布上(表2),东部地区的优势依然比较明显,占全国的比重基本维持在一半以上,且逐年上升,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贷款比重却逐年下降。应当说,这种情况是与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的。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能够反映在存贷款增速的不同及其差额中。从增速上看,2000年至2002年,东部地区存款增速大于贷款增速,但在2003年,东部地区存款增速大幅度减少至2083%,甚至低于贷款增长速度2283%的水平,而中西部贷款增长速度则大幅上升。由于各地区 企业 在本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一般直接转化为该账户的存款,这对银行来说,存款贷款的变化就具有同步性。因此,东部地区存款增幅小于贷款增幅的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东部资金向西部流动的趋势。此外,从银行系统存差的角度看,2000年以后三大地区银行系统都是存差,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3年存差增长率分别为4146%、2242%,高于东部地区1571%的水平。而2000年以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大部分都表现为贷差。中西部地区贷差转变为存差的情况也表明我国东部地区资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吸纳资金的能力在提高。

代写论文      2.从回购、同业拆借市场区域资金流动。   银行间的回购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也可以反映出区域资金流动。按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 计算 2000年至2005年4月各地区净拆出拆入的资金额,如表6、表7。   从表6和表7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5年,东部地区都作为资金净融出方,中西部地区基本上都为资金净融入方,尤其在2001年和2003年,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资金量都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但是由此并不能简单得出东部资金往西部流动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作为回购市场和拆借市场的主要资金融出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是位于北京,北京的资金融出量肯定占有较大的比例。从人民银行总行公布的《2004年 中国 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北京和上海这两座东部城市是主要的资金净融出地区。所以,从银行间市场资金交易情况,我们能够大致看出区域资金的流向,是从“上”到“下”、从东到西。当然,也能大致判断中西部地区资金的需求趋势。      3从资本市场区域资金流动。   资本市场筹资情况同样可以反映资金在不同区域中的流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晚,发展不完善,证券市场融资的区域结构极不均衡,东高西低的格局十分明显。2000年到2003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分别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20589亿元、56495亿元、50794亿元和24611亿元。东部地区的融资总额分别是中、西、东北部地区的364、405和837倍。这说明资金是通过资本市场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的,这种资本分布的局面,必然引起资本配置效率的损失,不利于总体经济增长。      4从外商直接投资看区域资金流动。   外商直接投资也是资金流动的直接表现,只是这种资金流动是增量上的流动,而不是既定存量下的区域资金流动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对外资的利用有区位优势,从而使东部地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资金基础。不用置疑,我国外资在全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现象,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的外资比例很少。截至2000年底,东部地区占据了全国外资利用总额的8143%,中部占据了733%,西部为459%,东北地区为665%。但到了2004年底,这种格局出现变化,一方面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降到了7715%,显示出轻微的降低趋势,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也在缓慢下降,但是中部和东北地区,从2000年到2004年利用外资占比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东北地区增长速度很快。这体现出资金往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动的迹象。      5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区域资金流动。   固定资产的投资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基本建设及贷款投资总量的50%以上是在东部地区完成的,中、西部地区不足20%,这是国家采取了政府投资倾斜政策和吸引外部投资的优惠政策的结果。从2000年至2004年的数据来看,虽然中间有一定的波动,但2004年相对于2000年来说,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所占比例是上升的,而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来说有较小幅度的下降。这体现了中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的逐步健全,造成一定的资本流入。 论文网   综合以上资金流动的表现,我们认为,当前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仍然占较大比例,其中包括中西部资金流入和外资流入。但已出现了东部资金中西部扩散的迹象。   具体说来,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主要有以下渠道:第一,资本市场筹资推动的资金流入。在西部地区,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很差,选择能够上市标准的企业很困难,而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企业具有很强的活力,因此,由券商推荐的上市公司及上市的基金较多。在一级市场上,会导致全国资金东部地区流入。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的资金流入。由于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及经济开放程度,东部地区外资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占相当大的比例。第三,银行系统资金调度的资金东流。自1998年取消贷款限额控制以后,各国有商业银行对东部地区分支机构实施全额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西部地区实行新增额度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会导致资金东流。此外,商业银行实施不同的存款利率,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分行上存存款,然后将其运用到经济发达地区较高收益率的贷款项目上。应该说,银行系统的资金调度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加剧了全 社会 资金配置的不平衡。第四,区域金融机构的成立也是资金东流的表现之一。改革后所创建的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现了按经济合理性原则配置分支机构和市场非均衡性区域发展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地方区域性金融机构如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而且新成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如 交通 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等分支机构也是按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化要求设置,这从增量的意义上改变了原有的均衡性区域结构。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于全国,却集中投向了东部地区;对于区域性商业银行,其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基本上在本区域内。第五,商品交易导致的资金东流。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门类齐全,许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要向东部地区购入,通过这种购买渠道,资金流入东部地区。但这部分资金流动主要表现为地区银行存款的变动,从银行的存款余额上不容易表现出来。

作文 /zuowen/ 论文代写。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