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巧用寒暄:欢迎会时的寒暄

谈话是记者采访的主要形式,是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而采访中的谈话,有些属于较为正式的,其言语本身就是信息。

也有些非正式的,言语本身未必有什么真正含义,这种交谈只不过是一种礼节上或感情上的互酬互通而已,这就是与被采访者的问候与寒暄

如见面时的问好、自我介绍、说说天气等等,均是一种寒暄

寒暄本身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思,但它却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

采访中,寒暄能使被采访者与记者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熟悉起来,使已熟悉的加深了解,使单调的气氛活跃起来。

特别是在记者与被采访人初次见面的情况下,二者关系会有点紧张,相互之间会感到很不自然,无话可说,这时彼此都会找些似乎无关紧要的“闲话”聊起。

闲话不闲,通过这几句寒暄,交往气氛一形成,被采访人就可以敞开心扉与记者交谈了,记者因此可以采访计划采访到想要的东西。

所以,寒暄是消除被采访人紧张的良方,是化解与被采访人隔阂的有效手段,是打开被采访人心扉的钥匙,记者应巧妙利用这种寒暄,以获取被采访人的配合,取得采访成功。

根据笔者多年的采访经验,采访过程的寒暄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良好的态度。

采访名人、干部和外宾时,应不卑不亢,谦虚庄严。

奉承拍马和自卑自贱者都不会给对方产生好印象,反而招致对方对你产生轻视感和不信任感,他就会对你冷漠,很难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当你以自信的口吻与被采访对象交谈时,对方就会受到感染,便不会轻视你,从而开诚布公与你交谈记者也会采访到有价值的东西;而在采访普通群众时,记者要以平等之心对待,对方会因自尊心受到尊重,积极热情地配合你搞好采访

反之,如果你眼睛朝天、盛气凌人,以“无冕之王”姿态出现在普通工人、农民等被采访对象面前,对方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就不会买你的账,从而不配合你的采访

即使和你交谈,也不会说出心里话和真话,采访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所以,寒暄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应以平等的态度,显得诚恳而坦率。

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也不藐视冷落位卑者,即孔子所说的“上交不谄,下交不读”。

二是要会用巧妙寒暄之法。

学会称赞对方,任何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任何人也都喜欢赞美他的人。

事实上,绝大多数被采访对象可以接近的、交往的,情感上的冷漠、对立只是暂时的,是可以转化的,关键是记者能否主动地接近和接近是否得法。

其中,会称赞对方可以消除对方情感上的冷漠,他会认为你对他是友善的,从而会积极接受你的采访,并说出你想要了解的情况。

如女人喜欢被夸奖漂亮、年轻,寒暄时,就要恰如其分地在这方面下工夫。

对其他人,一见面,可称赞对方,“你气色真好”、“你的这件毛衣织得真漂亮”等等。

一夸对方对方心里高兴,自然愿意接受你的采访了。

要善于找出二者共同的东西进行寒暄记者可以先找被采访对象周围的人了解其情况及性格,然后在与其交谈时先从他所熟悉的情况谈起,心理上产生共鸣,这样就会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可以闲聊与其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闲扯某一段相同的经历,或可以拉拉同乡、校友、亲友等各种关系,那么,双方之间沟通的桥梁便可以架设,采访可以顺利进行。

三是要根据不同场合作合适的寒暄

寒暄的内容似乎无特定限制,别人不会当真对待,但不能不与交往的环境和对象的特点相协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采访前的问候与寒暄,应适应不同的场合,使人不觉得突兀和难以接受,更不让人觉得你言不由衷,虚情假意。

采访第一次认识的人,寒暄可分三步骤进行第一步,介绍。

一见面,只须简单说明一下自己的身份和来意,然后尽量找一个位置坐下来,相坐时彼此可处于自然状态,有利于消除对方紧张心理

第二步,观察。

借落座和安置拎包、取笔记本之机,仔细观察室内环境,借此找出谈话的由头,以此拉近距离。

如看有无对方的家庭照片、书法作品及其它摆设等。

第三步,寒暄

以刚才看到的某一实物为话题,与对方闲聊。

如,“这张照片的男孩儿是你儿子吧?现在几岁了?在哪儿上学?长得真机灵!”“这套兵马俑形态逼真,您什么时间去的西安和秦陵?”等等。

这些话题,即使情绪再紧张的被采访对象,也是遇问必答。

回答过程也即情绪调节、气氛转和的过程,待对方心理活动平稳后,记者就可进入正常的采访提问。

而面对熟悉采访对象,情感心理因早已建立交流,故无须客套;采访干部、学者和外宾时,因其社交经验丰富,适应性比较强,易于领会记者意图,过多的寒暄反而刺伤对方的自尊心。

对这两类采访对象,就应开门见山。

如,一次前国防部长迟浩田来日照视察,笔者负责对其进行采访,便直截了当地问:“迟部长,这是您第一次来日照日照市的领导和广大群众非常高兴您能来日照视察,请您谈一下对日照的印象,以及对日照的发展建议,好吗?”迟部长随即向日照的媒体畅谈了其感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