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行什么始于足下 [健康之行 始于足下]

俗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人的脚部健康,生有各种疾病,那么千里之行岂非空谈?人常说:养树护根,养人护脚。

如果把人体比做一棵大树,那么足部无疑就是人的根了。

人类由猿的四肢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一方面减少了四肢爬行时对大脑的震荡,使大脑日益发达,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体足部的锻炼,调和了气血,疏通了经络,使足之三阳和三阴经脉运转圆活如意。

足部对人类自身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足是人类健康之本,是智慧和长寿之根。

古往今来,大多的养生家都非常重视对足部的保养与锻炼,并将其列为延年益寿的主要方法,近代更是将其列为一门专科,并将其归属到医学范畴上来。

笔者介绍几种常用而有效的足部保健方法,供读者选习,以达强身健体之功效。

一、足部应经常按摩      足部按摩术始于道家,是道士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秘法,其详细的功法见于“太上混元按摩法”、“天竺按摩法”、“婆罗门导引十二法”等古传导引按摩术中,也被列入“养生十六宜”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各脏腑器官在足部均有特定的反射区,按摩这些反射区就能使人体相应的器官功能得到恢复与调整,能充分激发人体的潜能,从而起到气血和顺、经络畅达的作用,达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延年益寿之目的。

足部按摩法,简单易学,人人可做,效果明显,下面笔者就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

在每晚用温水洗脚上床后,平心静气,调匀呼吸,先将两手相互搓热,然后再用右手抓握左脚趾,以脚腕为轴,缓慢地左右旋转36次;其后再用左手抓握右脚趾,以脚腕为轴,缓慢地左右旋转36次;稍事休息后,仍将两手相互搓热,先用左手抓握住左脚趾,用右手掌心与左脚心相贴,从脚跟往前至脚趾处,缓缓往来摩搓120次,直至脚心发热为准。

依上法再搓摩左脚。

对两脚轮流进行搓摩,感觉疲劳时可稍加休息,并活动两脚。

此即古传的养生妙技――搓涌泉法。

此方法有固真元、通心肾、活气血、强足健步的功效,而且对高血压、顽固性失眠、心脏疾病,以及腰膝酸痛均有极好的疗效。

只要持之以恒,自可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二、足部应该常泡洗      如果每晚临睡前用一盆热水泡泡脚(当然有条件的适当采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行气的中药浸泡,效果更佳),可使一天的疲劳或寒冷顿时消失,使温暖遍布全身,十分舒服与惬意。

养成良好的睡前洗脚习惯,既可以使脚部清洁卫生,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对心肾及各脏腑均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洗脚泡脚在民间流传很早,俗语云: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祛暑除湿;秋天洗脚,润肺濡肠;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睡前洗脚,睡眠香甜;远行洗脚,疲劳顿消。

三、足部应该常温暖      俗语云:要想小儿安,脚心常保暖。

足部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保温能力差。

中医讲,手足乃四肢之末,气血不易通达也。

生活中的许多人,尤其是妇女,一到冬季即双脚寒冷如冰,甚至一晚上都暖不热,“寒从脚下起”正是由此引起的。

许多医学实践也证明,足部的温度高低,与许多疾病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伤风感冒、鼻塞流涕、血压不正常,更有甚者脉管炎等顽症都与足部的寒冷、湿热有着明显的关系。

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对足部的保暖应引起极大的重视,切勿以足不为奇而轻视之。

四、药物护足法      春、夏之际,由于气温升高,暑湿之气极易侵袭脚部,脚气、脚汗、脚臭等疾病均易发生,如果适当地采用些中医小偏方,则可防患于未然。

例如用橘子皮揉碎,放置于鞋垫之下,就可以防治脚汗和脚臭;采集些楸树叶,不拘多少,煎煮后洗脚,就可防治脚气的发生。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寒凉,足部又属于四肢之末,气血不易达到,故经脉筋络极易阻滞,从而出现冻裂、冻疮等病症,如果用姜、盐、辣椒进行煎煮洗涤脚部,即可起到活血散寒、润燥养肤的功效。

其实,民间的许多验方均物美价廉、简单实用,效果也非常好,读者不妨一试。

传统的八卦掌,也是一门非常好的保健功法。

走为百练之祖,八卦掌的双脚不停地摆、扣、拧、转、循圆转圈,不但对足部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而且对心脏疾病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这在国外的许多媒体上都进行过报道,只要你能持之以恒坚持练习,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往今来,许多养生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护脚方法,笔者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人人都能重视自己的双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