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百年经济发展比较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美国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情况,并利用相关数据,从农业制造业以及对外贸易三方面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做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发展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则是逐步瓦解,三次产业扭曲发展,这一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经济发展;中美比较。

一、引言。

鸦片战争以前,也就是晚清时期,中国仍处于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自然经济是当时的经济基础。农民既从事农业也从事手工业活动,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较少的依赖市场。毛泽东曾指出:“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的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毛泽东,199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础,既有封建国家所有制,又有地主所有制,还有农奴所有制、奴隶制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杨珍,2007),其中主要为地主所有制,这样一来,农民没有土地,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封建中国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对农民征收赋税,残酷的剥削农民,迫使农民开始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结束了近千年的封建统治,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发展也由封建社会经济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表现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工业领域等。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入侵,在中国设立工厂,开埠经商,中国经济开始发生剧变,经济结构不断解体。而美国经济在此期间却实现了飞速发展,依靠两次工业革命带来得技术红利,美工业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并带动农业全面机械化,实现资本主义农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此期间,美国还实现了南北的统一,解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晚清时期的中国曾是世界经济实力排名靠前的经济大国,而经过这一时期美国是如何超越中国并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如何发展又有怎样的特点?

二、1840—1949年中美百年经济发展史比较。

1840年至1949年期间,中美两国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由晚清的世界经济大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经济遭受重创,而美国经济则不断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美国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这决定了两国经济的不同走向,美国经济通过扩大开放和工业化获得了高速发展,而中国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带来沉重的损失,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接下来本文主要从农业制造业以及对外贸易三个方面对该时期中美经济进行比较。

1.农业发展比较。

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农业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由于帝国主义中国市场的开拓以及扩大工业化的需要,农业生产逐渐商品化。帝国主义改良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据统计,在1912—1927年间共设立农事试验处251处(杨珍,2007),推广棉花、豆类、桑蚕和茶叶等农产品的改良方案。虽然帝国主义促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是为了攫取中国丰富的农业原料,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表4—1的数据显示,从1920年至1936年,农业总产值由165.2亿元升至199.23亿元,增加了20%以上。而商品经济所占比例也由37.55%升至43.86%,1936年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比值仍约56:44,这表明在资本主义入侵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并没有被完全破坏,自然经济的商品化主要为帝国主义的需要服务,中国农村经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根据表4—2,农业产值占比在美国总产值的比例史不断下降的,说明美国经济结构在1839年至1889年期间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一产业占比由72%下降至37%,而第二三产业不断上升,尤其是工业产值上升尤为显著。

美国农业在此期间属于渐进式的发展,独立后的美国不断向西部扩张,农业一方面在改良技术后产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农业也向西部扩展,逐渐由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受工业化的影响,美国中国农业均取得一定的进步,但美国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国中国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农业发展,而学习美国,加强技术改进,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2.制造业发展比较。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主要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大量民族资本工业企业发展起来,制造业产品数量和种类也有了大幅提高,表3—3表明,1912—1936年中國生铁、钢、水泥、烟草以及橡胶等制造业产品每年都有较大增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354页。

美国制造业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成为两次工业革命的最大赢家,从表4—3看出,美国制造业产值由1839年的17%上升至1889年48%,增幅达两倍以上。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的差距说明主动接受工业革命并积极参与到改革之中对工业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而被动接受帝国主义工业革命的冲击对中国工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的局限性。

3.对外贸易发展比较。

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商品国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帝国主义入侵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表4—4为中国主要出口商品占比变化表,从表中可看出,中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占比不断下降,尤其是茶类产品,占比由1877年的49.4%下降至3.7%,农产品、矿产及棉制品等均有所增加,其中豆及豆饼上升幅度最大,1928年占到出口商品的20.5%。总的来说中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以农产品、手工业品及其半成品为主。

表4—5为中国主要进口商品占比变化表,从表中可看出,1877年鸦片的进口比例占41.3%,后逐年下降,1921年不再进口,棉制品、棉纱等纺织品进口量也有所下降,农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量递增,且进口商品的多样性逐渐增多,1877年表中仅十类商品就占进口量的92.1%,而1928年表中所有产品占进口量不足75%。

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仅在一战期间美国的出口值便增加了3倍以上,进口总值的也从18亿美元增长到39亿美元。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是被迫打开国门,进出口也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服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多样性,改变了进出口商品结构。而美国则是主动开放,利用生产优势赚取世界各国的利润,中国也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本国实力,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

三、小结。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国家的经济遭到帝国主义的重创,国民经济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逐渐流行,但并没有彻底地改变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主要是为了迎合帝国主义的需要,农民并未从中受益反而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在工业和对外贸易方面也是如此,中国国门打开,遭受帝国主义剥削的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农业、工业以及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定基础。

美国在这一时期是积蓄力量,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美国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但美国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不仅学习和利用了先进技术,还不断向西部扩张实现了东西部的统一,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1840年至1949年间,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截然不同,但也可以找到共同点,就是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改革,必须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必须加强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那么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惧怕其他国家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88、623—624。

[2] 杨珍.中国近代经济史简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65、167。

[3]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選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73。

[4] 吉姆·E.里斯.美国经济史[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449。

[5] 韩毅.外国近现代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8、63。

[6] 刘方健,史继刚.中国经济发展史简明教程[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44。

[7] 托马斯·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M].江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54。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