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色彩文化及其在德拉克罗瓦作品中的表现性]

摘 要:浪漫主义先驱、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罗瓦的绘画艺术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威尼斯画派、伦勃朗、鲁本斯和康斯太勃的成就,对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等影响巨大。

德拉克罗瓦善于运用色彩,作品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红色是他最为青睐的颜色,红色以它特有的表现力在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红色;绘画色彩;油画创作;色彩文化;德拉克罗瓦;表现性   中图分类号:J206.3文献标识码:A   Culture of Red Color and its Representation in Delacroix"s Paintings   LI Xin, LI Jian—guo   (Academy of Art, Qingdao Technology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33)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声誉主要建立在他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才能上,那就是他善于独特的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而这一点在他那个时代,即使是指责他的素描不准确的批评家也不能否认。

毫无疑问,他对后来的主要影响也在这个方面。

他认为色彩是一幅画所固有的最主要的美点,应当从一开始就加以考虑。

他的这种主张改造了法兰西绘画。

”①我们研究德拉克罗瓦的色彩,能很轻易地看出,在他的作品中,几乎都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或多或少的红色

红色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文化内涵和德拉克罗瓦所倡导的浪漫主义艺术理念完美结合。

我们从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红色色彩美学入手,结合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对红色在其作品中的表现性进行浅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红色色彩文化   红色是人类最早命名和使用的颜色,它以氧化铁的形式出现。

从史前时代就一直和人类在一起,并且出现在法国拉斯科、西班牙阿尔塔米拉等洞穴壁画中。

在历史记载中,全世界的语言最早出现的颜色词语就是“红色”。

比如在西班牙语中“colorado”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彩色”,另一种就特指“红色”。

红色的象征性意义受到人们直接生活感悟和体验经验的影响:一看到红色,人们就会联想到鲜血和烈火。

红色激情颜色,一般来说,红色被认为是积极进取、活力和力量的象征,人们把它和熊熊燃烧的烈火、沸腾的鲜血联系在一起,从爱情直至仇恨,所有令人血液沸腾的情感都与血密切相关。

红色是正面和负面的各种激情的象征色。

这种象征性意义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体验:人们因尴尬或热恋而脸红――或同时出于两种原因:人们因为害羞、愤怒而丧失理性的人“眼中只有红色”②,而在性格内向、语言寡讷的人看来,红色却是一种令人狂躁、侵犯性的色彩,因而把它当作成一种可憎的颜色

对这一种本应是激情色彩评价愈消极,赋予它的罪恶感就愈多,比如说把红色与黑色放置在一起时,就得到爱情的反面――仇恨的颜色

红色,战争的颜色,这里再次展示了这样的信念:颜色可以将其被人类赋予的特性转移到人的身上。

红色赋予人力量,因此武夫通常衣着红色,或者用红颜色涂抹自己。

直至19世纪末,红色仍为士兵制服常用的颜色,红色的军服继续象征着军队的强大。

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战争形式的变化,士兵的制服才开始用伪装色。

红色是审判的颜色,它代表着司法。

在上个世纪的判决中血要血来抵偿。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是开庭日,城市里会升起红色的三角旗;法官用红色的墨水签写判决书,这种风俗甚至在我们中国也是适用的。

在最后的死亡判决书里,死刑犯的名字往往被红色的大叉号给划掉,让人触目惊心。

在中世纪的欧洲刽子手衣着红色,法官身穿红色衣袍,直到今日,德国联邦管理法院的法官穿红色的羊毛质地的长袍,联邦宪法法院的法院穿红色丝绸质地的长袍。

红色是殉情者的颜色,根据基督教的艺术传统,红色代表了基督和众殉难者的血、热烈的爱。

例如在众多描绘耶稣故事的西方艺术作品中,耶稣喜爱的信徒约翰就是总穿着火红色的衣服出现在画面上。

二、红色德拉克罗瓦作品中的表现性   在浪漫主义先驱德拉克罗瓦的眼中,红色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引发的象征意义正好符合他所要在画面中表达的情感。

在他手中,红色表现出了激情、血杀、刺激性、痛感、战争、审判和宗教的方方面面。

在他1824年创作的《希阿岛的屠杀》中,红色代表的是血腥、凄惨、恐怖、死亡和屠杀。

画面中前右侧的老妇人身穿血红色的外套。

外套上已经分不清哪是本来颜色,哪是狞红的鲜血

老人瘫坐在地上,惊恐无助的眼神投向血色的天空,仿佛在向上帝求救:“主啊,快来拯救我们这些无辜的人民吧!”在她的旁边,那位倒毙在血泊中的年轻母亲身上,正匍匐着一个尚不能站立的婴儿,正在拼命地吸着母亲的奶水。

在他们的背后,一个骑在红色马鞍上,骄横凶残的土耳其士兵,右手已经抽出了刀鞘中的弯刀,眼睛恶狠狠的盯着企图抢救被他用捆在马背上、正声嘶力竭呼救的少女的母亲。

少女的红色长裙已被扒到腰下,几乎全裸着奋力挣扎。

而她的母亲扑向凶残的土耳其士兵,抓住了他的衣服,右手护住自己的头部,锋利的弯刀马上就要砍了下来。

画面中央头戴红色小帽、身着红色衣服的男人无力地抱着已经死去的妻子,悲痛的现实使他无力抬头。

在他的背后,一对平民夫妇浑身鲜血,地面已被鲜血染红。

他们绝望地躺在地上,身边仅有之物也被匪徒抢劫一空。

红色的背包内空无一物,带子已被扯断,扔在被鲜血染红的地面上。

旁边一把折断的土耳其弯刀,浸满猩红的鲜血,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希腊人民命丧这把刀下。

背景是一块不毛之地的平原,身着红衣的土耳其士兵正在疯狂的烧杀抢掠。

熊熊燃烧的烈火照亮了半个天空,人们的哭喊声似乎隐约可闻。

景状之凄惨震撼了大地。

画家为了加重这幕悲剧的色彩对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体形式来表现,加上充满画面角角落落的血红色,使画面呈现出一幅水深火热的地狱场面。

难怪学院派画家格罗看了此画后倒吸一口凉气喊道:“这是绘画的屠杀!”③   在德拉克罗瓦1828年创作的《沙尔丹那帕勒之死》中,红色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

它所暗示的血杀恐怖的场景表露无疑。

这是一幅色彩强烈、扣人心弦的浪漫主义代表作。

为了烘托这一绝望、凄惨恐怖的杀戮场面,德拉克罗瓦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占据画面主要部分的红色的大床、红色的地毯、红色头布、红色的缰绳、红色的布匹等,加上充满画面的人和动物,给人以一种非常压抑的动乱感,使人置身于恐怖、绝望和凄惨中。

五光十色的珠宝和苍白无力的人体交相辉映,被杀戮的绝望和沙尔丹那帕勒的冷酷无情互成对比,加上举着血淋淋屠刀和毒酒的狰狞武士,一幅人间惨剧的场景跃然纸上。

但丁之舟》又名《但丁与维吉尔》,是德拉克罗瓦1822年创作的代表作。

它取材于但丁的《神曲》第一部《地狱》第八篇。

这幅画就是描写维吉尔引导着但丁,乘着佛刘吉亚的船来到地狱中的斯蒂吉河中的情景。

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赤身裸体的愤怒的幽灵,瞪着血红的眼睛在波浪汹涌的河流中呻吟、厮打。

希望获得再生的欲望驱使着他们拼命往船上爬。

带着鲜红头巾的但丁和身穿暗红色长袍的维吉尔站在位于画面中央的小舟里,加上身后远处火光冲天的城池,红色又成为画面中最主要最醒目的色彩

在这幅画中,德拉克罗瓦是想通过诗人维吉尔与地狱中魔鬼们的关系表现善与恶的矛盾。

这种矛盾由于三角形构图中人物形象的惊恐、痛楚、愤怒与战栗的表情、强烈兴奋的情绪、郁闷的环境和刺激醒目的红色所形成的紧张、恐怖气氛而加强了。

此外,但丁所表现的惊恐愤怒的魔鬼的厮打、沉郁的天空、汹涌的波涛、画面中央的红色服饰加上远处的火光,以及由此而给人以联想的画面以外的情景都给人以紧张、恐怖的感觉。

红色是战争的颜色,在德拉克罗瓦1830年创作的历史题材画作《普瓦捷战役》中,画家以极大的魄力表现了这场短兵相接的肉搏场面。

战士们身着黑红相间的军服,举着同色的旗帜,手拿红色的盾牌厮杀在一起,场面刺激宏大。

红色的战争之神――玛尔斯主宰着一切。

在同一题材的《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中,红色亦是战争之色:身披红色斗篷的西方远征军骑在枣红色的战马上,目光阴冷地注视着被迫臣服的君士坦丁堡市民。

作为一位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善于运用色彩,这和他重视主观感情的追求是一致的,但他作品的题材却与当时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这正是他的艺术作品的成功之处。

红色激情颜色、是令人热血澎湃的颜色、是愤怒的颜色

德拉克罗瓦1855年的《猎狮》一画中,无论是鲜血淋淋的愤怒雄狮,还是手执弯刀,身着大红长袍的勇猛猎狮者都充满了激烈动荡的激情

在1858年创作的《诱拐利贝加》一画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骑士古贝尔的故事。

画面最前方一位手执长矛,腰挎盾牌的红衣勇士手牵战马,回头凝望他的主人骑士古贝尔。

古堡门口另一位全身大红战袍的武士正高举盾牌,且战且退。

滚滚浓烟、熊熊烈火正弥漫着整个古堡。

德拉克罗瓦从人物的动态到环境的描绘,都抓住了情节中最关键的环节,概括了故事曲折变化的来龙去脉,充满了紧张、勇敢、机智和浪漫的气氛。

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画中,红色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它的魅力。

它代表了激情、血杀、审判、痛感、恐怖、战争和刺激性,使德拉克罗瓦的画作充满紧张、恐怖、屠杀、悲痛、绝望、凄惨、勇敢和杀戮的气氛,极为恰当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触动。

难怪法国诗人、艺术批评家波德莱尔这样评价德拉克罗瓦:“德拉克罗瓦热烈地爱着激情,冷静的决心寻找一最醒目的方式表现激情的手段……巨大的激情,再加上非凡的毅力,这就是德拉克罗瓦。

”(责任编辑:冯健民)          ① [法]德拉克罗瓦著,李嘉熙译《德拉克罗瓦日记》(引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② [德]爱娃•海勒著,吴彤译《色彩的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③ [法]德拉克罗瓦著,李嘉熙译《德拉克罗瓦日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引言,第8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