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摘要:2006年5月31日~6月1日在闽北地区连续发生一系列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本文对此次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所得结论可为今后的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多普勒雷达;强对流回波特征   引言   2006年5月31日~6月1日,受副高加强与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闽北地区连续出现了局地强对流天气

5月31日建阳、建瓯的局地出现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6月1日光泽、建阳也出现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本文利用建阳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这次连续出现的局地强对流个例进行详细分析,所得结论可为今后的强对流天气特别是冰雹天气的临近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   1.1第一次强对流回波的演变   2006年5月31日10时45分左右,在多普勒雷达的组合反射率因子图上可观测到有絮状回波前沿自北部江浙境内进入闽北地区,分布在武夷山北面,有带状特征,并缓慢南压。

13:20,观测到块状强回波从西部移入闽北地区,位于建阳测站西南部,强度40dBz左右,回波主体向东偏南移动

14:00,回波强区移动建阳测站南面,块体有秩序地排列呈带状,并且大多数为尺度较小的块体强度43dBz,并且强度梯度较大。

在垂直剖面图上显示为12.0—14.0km,其中强度大于30dBz的强区高度也达10.0km以上。

受其强核回波影响,建阳的徐市、回瑶出现大风、冰雹天气,其中徐市冰雹直径达2cm。

15:10,块状回波略有南压,并有所减弱,局地块体有所增大。

同时在建瓯附近有较强块状回波开始发展,从高度图上可观测到,方位148°、距离60km位置有一块回波高度达14.0km,其中大于30dBz的强区高度达10.0km,该回波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建瓯东游镇出现大风冰雹天气

此后,回波略有分散,并在明溪――夏茂――建西一线产生一条强雷雨带,块体较小。

回波带北部逐渐消散,南部明溪附近块体少动,且强度较强。

19:45回波强度减弱,并且逐渐消散。

1.2第二次强对流回波的演变   6月1日午后,对流发展旺盛,强核块体主要分布在闽北地区北部。

13:45,在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观测到块状雷阵雨回波强度强,达48dBz,高度为12.0—18.0km。

观测到在邵武至仙霞岭有一短带,两端为高强区。

回波总体向东北缓慢移动

13:56,从1.5°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可观测到一较强块状回波分布在光泽西北部,强度达45dBz,高度为15.0—16.0,其中强度大于30dBz的强区高度达12.0km,回波东北方向移动

受其影响,光泽华桥乡出现8~10级大风和冰雹天气

14:45,块状回波分布在武夷山北部、光泽北部及七仙山,高度达15.0~17.0km,强度45dBz左右,回波仍向东北方向移动

光泽北部有一块强回波,其大于30dBz的强区高度达15.0km以上,最大强度达55dBz。

受其影响,光泽寨里乡出现大风、冰雹强对流天气冰雹直径达到3cm。

15:40—16:15,强雷雨回波分布在南平南部和武夷山北部及江西铅山等地,强度多在43—45dBz以上,其中南平最强时达50dBz,高度15.0~17.0km,回波仍向东北方向移动,且速度较缓慢。

16:45,北部回波主体已北抬进入江西境内,南部南平附近仍有较强块状回波存在,回波强度为40~46dBz,高度9.0~18.0km。

回波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

闽北地区北部浦城、顺昌、南平、建瓯等县市局地也受其影响。

17:46在德兴到常山还有一条东西向强雷雨带,高度14.0—17.0km,强度44dBz,回波向东北抬,主体已抬升至江西北部,仅在顺昌附近有一小块较强回波

2结论与讨论   2.1本次过程受副高加强和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受局地有利地形抬升作用产生强对流天气

2.2本过程强对流天气有明显的变化特征,强天气呈对流性块体强度在40~50dBz,高度在9.0~18.0km。

2.3本次强对流过程回波东北方向移动移动缓慢。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