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如何重“母职”?] 母职

我国古代虽然讲究男尊女卑,却一直很重视母亲教子中的作用。

西汉思想家贾谊《新书》中指出:“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

”   在西汉经学家刘向的《列女传》专为各界知名妇女立传,其中有篇名叫《母仪篇》,所谓“母仪”,即母亲榜样,“所取乎母仪者,为其守礼知义,端严善教,以为后世法者也。

”是说这些母亲遵守礼法,通晓道义,端庄严谨,善于教子,可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从唐宋到明清,又陆续增写了《续列女传》《列女传增广》等不下数十部妇女传记,每部都设有《母仪篇》,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教子有方母亲的事迹。

现当代的中国也非常重视母亲的文化。

1931年至1948年,我国先后印行了欧阳溥存撰写的《母道》、绿萍的《母亲日记》、熊芷的《母亲学》、傅琴心的《母教》、张天麟的《中国母亲的书》等。

母亲被视为子女教育主要的践行者。

1942年11月20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了《论“贤妻良母”与母职》一文。

他说:“为着人类绵延、民族的繁荣,尤其是为着目前健强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代子孙,我们极需尊重母职,提倡母职

”   1958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宋庆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在儿童节母亲们说几句话》,她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她要求母亲具备爱、劳动、勇敢、诚实、集体主义等人类最优秀的品质,给孩子做出榜样

母亲,这个温良而智慧的形象,更是毫无疑问地成了子女的“第一位老师”。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