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假尾孢煤霉病的显微镜检识别与综合防治

番茄煤霉病(Tomato cercospora leaf mold)是番茄生产中的一种普通病害,南方普遍?l生,一般发病率10%~20%,病情发展迅速,严重时100%,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片变黄枯萎,致早春番茄提早罢园。

主要为害叶片,也能未害茎和叶柄。

2017年早春,笔者调查发现,其在赫山区和资阳区几个蔬菜基地均有发生,个别地区由于对病害未及时识别和防治,导致植株提早衰败,产量大幅度降低,应在来年引起高度重视。

毕业论文网   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发病叶片正面或叶背产生淡黄绿色近圆形、长圆形或不定形淡褐色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图1),病斑上有褐色茸毛状霉(图2),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霉层扩展迅速,可覆盖整个叶背,叶正面出现淡黄色至黄色、周边明显的病斑(图3),后期病斑变为褐色,病部常破裂穿孔,严重时病叶变黄枯萎(图4)。

叶柄和茎发病病斑上也常长出褐色茸毛状霉层。

其与叶霉病的区别在于初生的霉斑即褐色,看不到由白至褐的过程。

2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fuliginea,称煤污假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褐色,生于叶背,呈铺展状。

分生孢子梗(图5)2~7枝成束,稍弯曲,粗短,淡灰褐色,末端钝圆,渐收缩呈尖突,有隔膜2个,大小(25~27)μm×(3.5~5.0)μm。

分生孢子(图6)倒棍棒状至圆柱状,基部稍大,末端细小,无色,有隔膜3~5个,大小(15~120)μm×(3.5~5.0)μm。

3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   病原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地面上越冬。

遇适宜条件时菌丝体产出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

病部产出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再侵染。

病菌生长适温27℃,最高37℃,属高温高湿病害。

5~7月当气温高于25℃,雨日多、持续时间长、长时间闷热或湿气滞留易发病或流行。

4 综合防治   ①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销毁病残体,翻晒土壤,高畦深沟整平畦面以利雨季排水,施优质的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及时整枝绑架以利通风透光降湿。

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

保护地栽培,要调节好棚室中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

露地选择通风、远离保护地的田块,采取高畦栽培。

②生物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BAB—1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发酵液桶混液含有0.5亿个芽孢/L。

③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倍液、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 000倍液、66%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   1 500倍液、30%异菌脲?环已锌乳油900~1 200倍液、25%多?福?锌可湿性粉剂1 200~2 200倍液、65%甲硫?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等喷雾,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也可选用配方药:20%丙硫?多菌悬浮剂2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硫?硫磺悬浮剂80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20%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