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鸡育雏期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摘要:珍珠鸡出壳1~3天,育雏温度应为34℃左右,从第四天起每天下降0.3℃,直至脱温为止。育雏舍应保持60%~65%的相对湿度。育雏第一、二、三和四周,每平方米饲养密度依次为50~60只、30~40只、25只和20只。珍珠鸡育雏期的通风、光照以及饲喂管理与鸡相似。珍珠鸡育成前期饲养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5只左右,育成后期为10只左右。

关键词:珍珠鸡育雏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2—0025—01。

1育雏期。

1.1育雏环境条件。

温度:珍珠鸡的体温(42.0℃)比鸡的体温约高0.6℃,育雏期的温度适宜与否,是育雏工作成败的关键。出壳1~3天,育雏温度应为34℃左右,从第四天起每天下降0.3℃,直至脱温为止。夜间或天气骤变时,饲养人员要特别留意舍内温度状况和鸡群表现,注意调节舍内温度。

湿度:育雏舍应保持60%~65%的相对湿度。湿度偏低时,雏鸡失水太多而损伤其健康,严重时会造成鸡体脱水。育雏舍内相对湿度低于55%时,可在地面洒一些清洁的水或消毒药液,以提高湿度。

通风:通风是为排出舍内过多的水蒸气、热量和污浊的气体,换进新鲜空气,以保证鸡体生活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雏鸡体温高、呼吸快、代谢功能旺盛,呼吸时单位体重排出的二氧化碳比家畜高2倍以上,若不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将影响雏鸡的健康,严重时可造成死亡。一般以人进入育雏舍内,无闷气感觉以及不刺鼻、刺眼为适宜。

光照:珍珠鸡育雏期第1~4周的光照时间分别为20 h、16 h、12~14 h和10~12 h;光照强度可分别达到3 W/m2、2.5 W/m2、2 W/m2和2 W/m2。

密度:初生珍珠雏鸡体重约30 g,至4周龄体重达280g左右,为初生体重的9倍多。由于珍珠鸡生长速度快,饲养密度应随雏鸡周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要求育雏第1~4周,饲养密度依次为50~60只/m2、30~40只/m2、25只/m2和20只/m2。

1.2饲养管理要点。

饲喂管理:珍珠鸡育雏方式有地面平养、网上平养和立体笼养三种类型。采用网养时,网眼大小要适宜(1.2cm1.2cm),要求既不夹住珍珠鸡的脚,又不影响粪便落下。育雏期为自由采食方式。每次给料量要少,每天给料次数要多,以促进鸡雏采食;随着鸡雏周龄的增加,每天给料次数可逐渐减少。珍珠鸡出壳后24 h左右开食,2周龄前每天给料6~8次,2~4周龄期间每天给料5次。

疫苗接种:珍珠鸡的抗病力较差。因此,除做好育雏舍的环境卫生与定期消毒外,还应根据当地疫情和种鸡接种过何种疫苗,制定出严格的免疫程序。一般1日龄颈部皮下注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12日龄,鸡新城疫Ⅱ系或Ⅳ系疫苗滴鼻,4~5周龄肌内注射Ⅰ系疫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种,应根据有无母源抗体及抗体水平高低,来选择相应的疫苗和接种日龄。

断翅:为便于日后的管理,可对出壳雏鸡实施断翅。即出壳后马上用断喙器切去左或右侧翅膀的最后一个关节。

鸡群检查:在育雏期间,饲养人员每天进入鸡舍都要检查鸡群的精神状况、采食、粪便等是否正常,要及时拣出死鸡,淘汰病、弱、残鸡,并逐一计数;要统计饲料消耗量,每周随机抽称一定数量个体的体重,并与标准体重相对照,以评价饲养管理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育成期。

2.1饲养方式。

在昼夜温差比较大的地方,可采用密闭式鸡舍地面饲养地板饲养鸡舍应为水泥地面,以便于冲洗消毒,并要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设备。地面散养时,寒冷地面要铺上垫草,天热时铺沙子,要在鸡舍内设栖架,以供珍珠鸡栖息用。地板饲养可被区分为全地板饲养、2/3地板饲养和1/2地板饲养3种类型,地板网以外部分的地面铺垫草。在比较冷的地方,育成前期,特别是刚从育雏舍转来时,仍需要一定供暖设备,可以将育成鸡集中在比较小的饲养面积上,进行局部供暖,以防雏鸡育成舍初期受凉、患病。

2.2饲养管理要点。

饲喂方式:为自由采食和饮水,以充分发挥其生长性能,应提供充足的喂料和饮水设备,切实避免因食槽、水槽不足而影响鸡体生长发育和鸡群整齐度。同时,要保证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和卫生。

设置栖架:地面散养时可按每15只鸡需1 m的长度设置栖架。可以用木条自制,钉制成梯子形状,两根栖木间距离30~35 cm,栖术最高离地面100 cm;木条应光滑平整,以防扎伤鸡脚或划破皮肤。

控制密度珍珠鸡育成前期饲养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米15只左右,育成后期为10只左右。如果舍温高、湿度大,应适当减小密度;舍温低、湿度不大时,可酌情将饲养密度加大。

预防疾病:珍珠鸡育成期采用地面(或地板网)散养,接触粪便机会多,容易感染疾病,故要定期对鸡舍和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育成珍珠鸡易患肠道疾病、球虫病、念珠菌病、滴虫病,应遵照兽医要求提前进行药物预防。 [版权归原杂志和作者所有,摘录自《现代畜牧科技》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仅供学习参考 ]。

2 次访问